6月13日,備受關注的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靴子落地。《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位權威人士處獲悉,2018年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關鍵年,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并依序步入落地期。此外,為了加快破解地區間和群體間養老保險不平衡問題,盡快筑牢養老保險“三支柱”,政府正在不斷充實政策工具箱,除了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外,包括提高企業和職業年金立法層次等在內的“補短板”系列政策也在醞釀中,將根據既有路線圖和時間表適時推出。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作為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第一步,均衡地區間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負擔,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不同地區之間的養老保險繳費負擔不均,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加快推進全國養老保險統籌,既能均衡各地區養老保險繳費負擔,也能為市場經濟競爭創造公平環境。”一位權威人士告訴記者,群體分割的局面也要加快扭轉。不同群體之間的養老金待遇差距較大,也不利于縮小社會差距、改善收入分配。未來要嚴格控制并逐步縮小群體之間的基本養老金待遇差距。
基本養老保險已經邁出關鍵一步,商業性養老保險也在加快推動。今年4月,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在日前召開的全國首屆養老金高峰論壇上表示,上述通知打響的這一槍,預示著第三支柱開始破冰,比較完整的養老保險體系框架初步構建。
“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已完成,‘圖紙’已經有了,現在的關鍵是加快施工。”人社部基金監管局局長唐霽松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養老金改革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聚焦于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91548萬人,8.04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2331萬人。
“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第二支柱發展緩慢,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雖然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開始落地,但總體看商業養老保險規模仍然非常小。”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說。
“實現多層次養老體系的均衡發展,是當前養老金制度面臨的主要問題。”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未來仍將充實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政策工具箱,設定具體時間表、路線圖以及優先序,循序漸進推出。一方面,抓中央調劑金制度等既有政策落實落地,另一方面,明確近幾年的行動目標,特別是第二、第三支柱的目標和具體政策。
上述負責人還表示,政府未來還將研究對策推動養老金體系轉型,逐漸降低統籌統支壓力,為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發展騰挪空間。“在加快宣傳形成社會共識的同時,還將加強準入標準和條件認證,配以相應的監管政策。”
推進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法律法規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唐霽松表示,社保法僅對第一支柱基金的收、支、投資、監管作出總體性規定,第二支柱尚無法律法規支撐。由于立法層次低,約束力不強,造成權威性不足和監管執法效率差的問題。
“第二支柱稅收優惠政策遲遲沒有出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工參與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積極性。”胡曉義指出,加快養老保險專項立法應該成為養老保險制度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對于發展第三支柱,唐霽松指出,要加快個人養老儲蓄試點,總結經驗、迅速推廣。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要打破既定利益格局,要高度注重監管的法制建設,提高立法層次,細化監管措施。
“從單一層次到多層次必然要以調整第一層次的利益格局為必要條件,需要以維持較高的替代率為制度轉型的條件,而與替代率高相對應的必然是繳費率高,增加第二、第三層次可能會加重用人單位與個人負擔。”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指出。在金維剛看來,未來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之后,將會為降低養老費率創造有利條件,從而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此外,唐霽松表示,個稅遞延型商業性養老保險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還需要不斷優化完善。管理方式與制度目標的確定、管理服務平臺的搭建、稅收遞延的實施等,都是制度設計的核心內容。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書記郭建華指出,主管部門將通過督導調研、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聽取地方和機構意見,對普遍反映的問題出臺指導性意見。
關于養老金待遇提升的利好消息不斷。繼養老金十四連漲、國資劃轉社保基金試點加速推進的消息出爐不久,《關于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也于日前正式出臺。
正如此前市場預期,今年養老金正式迎來十四連漲,漲幅5%左右。預計將有1.14億名退休人員受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5%這一數字也創下了近年來養老金漲幅的新低。
作為長線資金入市的養老金,不僅可以成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器”,也可以通過長線投資獲得相對更好的投資回報,從而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與資本市場穩定之間的雙贏。
養老金等長線資金入市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兩會期間,一些委員和專家建議,應完善養老保險體系,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鼓勵長線資金進入資本市場
從今年1月1日起,全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增加18元,增加后,我省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達到每人每月98元。
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正迎雙重利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日前明確提出,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
如何在風險與回報方面找到結合點,是養老金投資機構必須把握好的問題;因此,對5%的投資回報率,不能簡單用高低來評判,而應當理性、客觀評價。
昨天,人社部基金監管局副司長湯曉莉透露了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情況:截至目前,已有九省份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委托投資合同,合計金額4300億元。
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的養老問題突出,養老金制度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下一步,養老金安全要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統籌安排,通過“開源、節流”來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1月3日,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副局長湯曉莉表示,到目前為止,已有九省和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委托投資金額為4300億元。
1月3日,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副局長湯曉莉表示,到目前為止,已有九省和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委托投資金額為4300億元。
市場高度關注的養老金投資A股終于有了最為明確的消息,8月19日九陽股份半年報顯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值得注意的是,這A股歷史上,加上稍早的正海磁材,基本養老金首次現身上市公司十大股東名單。
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繼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首商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又現養老金身影。除了進入二級市場,養老金投資思路以穩為主,在債券、網下新股配售、定增及可轉債配售方面持續發力。
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繼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首商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又現養老金身影。
9月8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首批公募FOF基金名單,建信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旗下公募FOF(基金中基金)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