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此前市場預期,今年養老金正式迎來十四連漲,漲幅5%左右。預計將有1.14億名退休人員受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5%這一數字也創下了近年來養老金漲幅的新低。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2018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為2017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并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
養老金漲幅降至5%的依據是什么?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是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變化、職工工資增長情況以及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情況等多個因素最終確定。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隨著經濟體量越來越大以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2015年起降至7%以內、去年為6.9%。從職工工資增長情況看,職工工資漲幅平穩,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率自2014年降至10%以內,2016年平均工資增長率為8.9%。與此同時,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明顯,領取養老金人數不斷增加,養老負擔以及養老保險收支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5%的增速是合理的,也是可負擔的,體現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思路。
不過,張盈華也指出,2017年我國CPI漲幅為1.6%,5%的養老金漲幅,意味著領取養老金后的生活水平仍會有所提高。
未來基礎養老金增長還有多大空間?增速會否繼續下滑?在專家看來,維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重在開源,除了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外,還依賴于養老金投資渠道的拓寬和改革。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良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還要健全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三支柱”有機結合的養老保障籌資體系,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資金有保障、服務能到位、可持續的養老保障體系。
作為長線資金入市的養老金,不僅可以成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器”,也可以通過長線投資獲得相對更好的投資回報,從而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與資本市場穩定之間的雙贏。
養老金等長線資金入市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兩會期間,一些委員和專家建議,應完善養老保險體系,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鼓勵長線資金進入資本市場
從今年1月1日起,全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增加18元,增加后,我省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達到每人每月98元。
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正迎雙重利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日前明確提出,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
如何在風險與回報方面找到結合點,是養老金投資機構必須把握好的問題;因此,對5%的投資回報率,不能簡單用高低來評判,而應當理性、客觀評價。
昨天,人社部基金監管局副司長湯曉莉透露了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情況:截至目前,已有九省份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委托投資合同,合計金額4300億元。
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的養老問題突出,養老金制度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下一步,養老金安全要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統籌安排,通過“開源、節流”來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1月3日,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副局長湯曉莉表示,到目前為止,已有九省和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委托投資金額為4300億元。
1月3日,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副局長湯曉莉表示,到目前為止,已有九省和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委托投資金額為4300億元。
盡管養老金支付壓力上漲,但相關部門不斷出臺措施,今年以來,啟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一攬子政策相繼出臺。
專家預計,鑒于經濟轉型和支付壓力仍存,養老金漲幅料放緩至5%左右 自2005年起,我國養老金水平持續穩步提高,截至2017年已實現十三連漲。齊傳鈞表示,維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重在開源,養老金投資渠道的拓寬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走向。
既要實現養老渠道的多元化、保障的多軌化,又要以此提高養老金的總量和質量,如此養老全國統籌才有外延的擴張和內涵的挖掘。
從各地情況看,有13個統計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的可支付月數已不足1年,而黑龍江省的累計結余已為負數,赤字232億元。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迎20年來最大改變——個人賬戶2016年記賬利率從往年平均2%-3%的水平統一大幅提升到了8.31%,高于當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
孤立地解讀“事業單位人員違紀將影響養老金”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有將之置于事業單位獨特的職務職級系統中,才能充分梳理清楚其前因后果及權責關系;也只有將之還原到全社會共同打造立體防腐屏障的大背景下,方可真切意識到它的必要性和公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