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國企·網絡名人當代中國奇跡之旅第一期活動集體合影
作者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劉啟中現場交流
作者在滬通大橋與中國交建人員交流
前陣子,網上流傳著一個勸人讀書的段子:我們為什么要多讀書?正確的回答是:當你看到夕陽西下的美景,有文化的人會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沒文化的也許就只會說“我去,真美”。
上周末,筆者參加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牽頭由中國交建與環球網共同主辦的“走進新國企·網絡名人當代中國奇跡之旅”第一期活動中,就經歷了上面段子中提到的“語塞”時刻。
面對蘇通大橋、東海大橋、洋山深水港區等宏大壯觀的基建成就,筆者就表現的特別詞窮,一路上除了發出持續的“哇”,“真大啊”之外,實在找不到太合適的詞語來表達內心感受到的震撼和波瀾。這一方面像段子里說的一樣,筆者要多讀多看,增加文化涵養,另一方面,也確實要怪這些景觀太過龐大驚人,視覺沖擊來的太大,沒有留給贊美的言辭太多空間。
本次活動開始前,主辦方發給筆者一行的活動手冊上,將上面提到的橋梁和港區,統稱為:“當代中國奇跡”。參加之前,筆者對“奇跡”這個詞還有些將信將疑,畢竟在筆者的意識里,奇跡的標準挺高,大概只有到了長城這種級別,才能和“奇跡”匹配。到了活動現場,無需任何旁邊和介紹,“當代中國奇跡”這個主題,一下子變得特別貼切。
活動結束兩天后,筆者也多少“冷靜”了點,身份也從現場的一名觀眾,轉回一個關注產業發展和走勢的研究者。除了活動現場的所見所得, 筆者想從產業角度,談一談本次活動背后的隱藏話題:“新國企”、“中國標準”以及“走出去”。
首先,談一談“新國企”。
提到這個名詞,不得不先回答的一個疑問就是:什么是新國企,新在哪?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
回顧一下國企改革之路,筆者將其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1993年,這輪改革主要圍繞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搞活了國企;
第二階段,1994年到2002年左右,這一輪改革主題是讓傳統國企公司化,核心內容是股份制改造和現代企業制度;
第三輪改革則是:2003年之后,以國資委成立為標志,圍繞完善國資監管體系的核心深化改革,目的是做大做強國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而筆者心目中,第四次改革,則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核心的內容則是,全球視野背景下,國企的改革和發展。
筆者認為,當下正在經歷中的第四次國企改革,是指在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競爭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趨勢下,國企正在經歷的從中國企業到跨國企業,再到全球企業這樣一個過程。
以本次活動的主體,中國交建為例,過去幾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交建在國際舞臺上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中國交建產品和服務遍及150多個國家,海外業績綜合貢獻度達30%,具備了強大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和能力。
而在中國交建的遠景規劃之中,則有著筆者提到的“新國企”之“新”的清晰路徑:
“十三五”末部分領域和核心業務率先達到世界一流企業水平;“十四五”末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企業;2035年左右,建立起全球產業鏈和全球化治理的體制機制,跨國指數超過50%,基本完成由一流跨國公司向一流全球公司的轉型。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交建,就是筆者心目中,我國第四次國企改革的典型樣本,也是我國國企走出國門時值得學習推廣的標桿。
其次,談一談“中國標準”以及“走出去”。
李克強總理做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部分,與本次活動的主體:中國交建,息息相關。
一個是在“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板塊中,提到”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另一個是“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板塊中,特意提到,要“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
前者,強調的是質量。在我國產業,尤其是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過程中,對于質量的要求和強調,也提上了新的高度和日程。而這點在本次活動中,體現的特別明顯。
后者,強調的是出海,尤其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的出海,這是對我國走出去戰略的重大升級。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也正經歷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標準”的角色轉變。
在筆者看來,中國交建所代表的正是所謂“中國標準”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其中中國交建的幾點經驗,特別值得未來更多的“中國標準”出海時學習:
第一,對質量的強調。
在參觀東海大橋的過程中,現場工作人員給我們介紹了一個人物和一個小故事。
人物就是全國勞動模范,被稱為“今生只為建橋來”的楊志德。故事則是一段“砸混凝土“的往事。
都知道,“海爾砸冰箱”是張瑞敏倡導海爾質量文化的突出案例,也是我國企業界質量管理中的經典案例。楊志德做的很相似,只不過不是砸冰箱,而是砸混凝土。
在江陰長江大橋施工中,有一次,混凝土泵出現故障,待排除后,澆注的箱梁混凝土已經初凝,按常規,可以按施工縫處理,但水泥縫有可能對受力有所影響,楊志德毫不猶豫:“砸掉,重來!”于是,大家鑿除已澆注的混凝土,重扎鋼筋,重新立模,重新澆注。
這段往事,特別契合總理報告中提到的“中國工匠“以及”中國質量“。
第二,對創新的強調。
參觀蘇通大橋時,工作人員用了這樣一句話,來表明大橋建設的技術難度:““蘇通大橋的建設代表著世界建橋技術的最高水平。”
而在這句話的背后,則是扎扎實實的突破,該工程攻克了數十項世界級關鍵技術難題,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一大批工法、專利。
這些突破的原因,就在于對創新的重視。
經濟新常態下,國際間的企業發展趨勢正在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創新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分水嶺,可以說創新強則企業強,創新弱則企業亡。
而中國交建的創新,不僅僅體現在單獨技術創新上,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除此之外,這個創新,還體現在技術、資本、人才、市場和供應鏈等軟件上。
第三,則是筆者最想說的一點,就是走出去的“中國標準”,所能帶來的巨大的產業帶動作用。
過去我國的出口,主要是以單獨、個別的產品出口為主,而到了當下,以高鐵、橋梁、港口等為代表,一批“中國標準”開始成為走出去的趨勢和未來主流。
以此次參觀的振華重工為例,2016年,中國交建港機全球市場份額升至82%以上,遍布全球95個國家地區的200多座港口碼頭,連續18年保持全球第一。可以說,振華制造就是全球港機的“中國標準”。
筆者認為,標準輸出是對產品輸出的巨大升級,將會帶動技術、產品、服務、金融、文化等為一體,不僅能將我國一流的技術、制造以及設計施工、運營帶到世界,更能在全球范圍內宣傳、推廣中國制造的全新形象,帶動我國更多的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總之,除了活動現場的震撼之外,中國交建還有很多、值得筆者發聲表揚的模式和經驗。筆者也衷心期待,在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的過程中,涌現出更多的中國交建。(文/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
普天同慶之際,新中國在海、陸、空領域的耀眼成就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振奮著全國人民的信心,為祖國獻上一份沉甸甸的賀禮。2016年6月25日,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序幕正式拉開。
15日11點20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輛中國標準動車組以超過420公里的時速在鄭徐線上交會而過,相對速度超過840公里。交會全程不到兩秒,相當于乘客一秒“飛”了117米,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擬運營動車組進行該試驗。
口碑營銷制造的票房奇跡,背后是中國電影觀眾的日漸成熟。如果能進一步激勵國產電影制作水平的提升,促成又一次中國電影新浪潮,甚至形成電影業界的“中國標準”,那么,就讓“自來水”來得更猛烈些吧。
面對中國游客帶來的旅游業發展熱潮,各國旅游界紛紛推出“中國標準”,吸引中國游客到訪。從小小一雙筷子到出入境政策,這些“中國標準”無不體現出世界旅游業對中國游客的歡迎和期待。
在接受郵寄月餅入境的國家也有不同的規定,比如日本規定,5公斤以下不需檢疫證明及原產地證,但在月餅盒上需注明成分及有效日期,5公斤以上需收件人提供動植物檢疫證明書,以及隨貨有寄件人原產地證明書。
2004年至今,中國高鐵進軍海外市場的腳步從未停歇。今年7月,由中國鐵建參與建設的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爾高鐵二期主體工程順利通車,實現了中國高鐵在海外“零的突破”。而一年來,中國高鐵在外交場合上也風光無限,接連獲得各國政要的青睞。
8月22日,滬昆高鐵聯調聯試動檢車首次以每小時322公里的速度,駛過滬昆高鐵上饒段三線 2004年至今,中國高鐵進軍海外市場的腳步從未停歇。 另悉,目前的全球每公里高鐵隧道施工成本中,中國為1500萬美元,新西蘭為4300萬美元,美國達5000萬美元,澳大利亞更高達6000萬美元。
8月22日,滬昆高鐵聯調聯試動檢車首次以每小時322公里的速度,駛過滬昆高鐵上饒段三線 2004年至今,中國高鐵進軍海外市場的腳步從未停歇。 另悉,目前的全球每公里高鐵隧道施工成本中,中國為1500萬美元,新西蘭為4300萬美元,美國達5000萬美元,澳大利亞更高達6000萬美元。
泰國看守總理英拉7日遭泰國憲法法院解職,中泰高鐵合作項目蒙上陰影。有高鐵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政治風險、標準壁壘以及自身專利問題將是中國高鐵出口必須面對的三道難題。
新版孝心地圖中,首富馬云家鄉浙江成為2017年最孝順省份,北上廣上升勢頭明顯,去年墊底的東三省則完成逆襲,去年冠軍河南今年位列中游。“倡導孝心回歸是善舉,不因善小而不為之,不因外界輿論壓力而不為之,我會每年堅持把孝心地圖繪制下去。
今天上午,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輛中國標準動車組, 以420公里的時速進行交會試驗,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擬運營動車組進行時速400公里以上的試驗。溫馨提示:請勿眨眼,一晃而過!
今天上午,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輛中國標準動車組,將以420公里的時速進行交會試驗,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擬運營動車組進行時速400公里以上的試驗。
特斯拉的產品加速鋪貨中國,充電設施也在加緊同步建設,刺激得中國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傳福脫口而出“比亞迪分分鐘能造出特斯拉”。作用于國內市場的中國新能源刺激政策恰逢其時,與汽車企業上下呼應,與特斯拉的鯰魚效應里應外合,對中國新能源研發激勵和市場啟動產生了綜合作用。
在中國嵌入式家電標準缺失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到,西門子家電目前在中國推出的嵌入式產品基本為“原裝進口”,只有少量微波電烤箱在中國生產。對此,一位國內廚電企業人士則指出,“就嵌入式廚房來說,中外烹飪方式完全不同,西門子的歐洲設計肯定無法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20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亞馬遜公司簽署了關于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劉建修表示,亞馬遜落戶上海自貿區,未來產品將直郵中國,對現有的海外代購格局無疑會產生很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