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營銷制造的票房奇跡,背后是中國電影觀眾的日漸成熟。他們有了更好的鑒別力,會把那些空洞之作稱為“槽點電影”;他們也不會錯過那些誠意之作,即便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
上個周末,中國電影票房誕生了兩項紀錄。25日,《大圣歸來》票房累計6.17億元,超越《功夫熊貓2》成為國內最賣座的動畫電影;26日,上映10天的《捉妖記》以13.17億元超越《泰囧》,成為國產片歷史上的票房冠軍。
在競技體育中,不管是田徑還是游泳,紀錄的打破除了需要天才運動員,更需要技術的沉淀、人才的積累和體質的提升。同樣,電影票房新紀錄不斷誕生,也不僅僅與電影本身有關。此前,中國電影周票房17.6億元;7月18日,日票房4億元——這也是兩個全新的紀錄。從2003年全年票房不足10億元,到今年有望突破300億元,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演繹了一段“光影傳奇”。不管是《大圣歸來》還是《捉妖記》,都是在這段傳奇中激蕩而成的浪花。
數字可能略顯枯燥。走進電影院,看到晚上11點還滿座的大小放映廳,看到爆米花柜臺前排起的長隊,可能會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奇跡般的票房究竟從哪里來。越來越龐大的觀影群體,是中國電影最深厚的土壤。
各種類型的電影不斷出現在銀幕上,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也讓更多資金、更多人才流向電影產業。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供需相長”帶來了“供需兩旺”,成就了全球僅次于美國的電影市場。
有了高票房作為基礎,中國電影走向一個新的高度,也正當其時。瀏覽一下各種網站,對《大圣歸來》這樣的“國產良心動畫”,很多人的評價卻是:畫面超美、人物超萌,快趕上“美國水平”了——好萊塢幾乎成了判斷電影成敗的標桿。這也讓人深思,票房紀錄不斷被改寫之時,我們是不是也需要有電影的“中國標準”?
而這,同樣離不開日漸成熟的電影觀眾。這個夏天,火爆暑期檔的幾部電影,催生了一個新群體的命名——“自來水”。不管是在朋友圈還是在網絡社區,那些為電影主動叫好的影迷們,成了“自愿來點贊的水軍”。從《泰囧》甚至是從《瘋狂的石頭》開始,口碑營銷制造的票房奇跡,背后是中國電影觀眾的日漸成熟。他們有了更好的鑒別力,會把那些空洞之作稱為“槽點電影”;他們也不會錯過那些誠意之作,即便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
其實,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進入被稱為“文青集中營”的豆瓣網,“自來水”們也會指出這些熱門影片中人物設計的弱點、情節的短板,甚至會提供相當專業的意見——比如《大圣歸來》中增加一些超越情節邏輯的細節,就能給后面的故事埋下更好的伏筆。不過,這并不妨礙他們給出四星五星的高分。雖然我們的電影與世界水平還有距離,但很多影迷有這樣的私心:他們希望在電影院中看到用母語講述的中國故事。這樣可愛的影迷,怎么能辜負?
被《阿凡達》的精美影像“洗過眼”,被《星際穿越》的各種維度“燒過腦”,受過北京電影節、上海電影節中經典作品的洗禮,再說某個電影是“好片”時,自然會有更高的標準。從這個角度看,要讓“自來水”源源不斷,最終還得拿作品說話。如果能進一步激勵國產電影制作水平的提升,促成又一次中國電影新浪潮,甚至形成電影業界的“中國標準”,那么,就讓“自來水”來得更猛烈些吧。(張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