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或將提前面臨融資“寒冬”。在各路資金嚴管的背景下,2017年信托再度成為房地產業資金的救命稻草,截至10月31日,68家信托公司今年共發行1050只房地產集合資金信托產品,共募集資金2552.65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1942.15億元的募資總額。意愿發行額度方面,截至目前,2017年房地產集合資金信托產品發行額為416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70億元漲幅達91.94%。
有業內人士表示,證監會自從去年10月開始收緊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包括不能在境內發債,禁止到H股上市融資,基金業協會叫停16城私募、資管投資房地產項目。今年更是對銀行進行嚴控,嚴禁銀行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致房企資金鏈不斷緊縮,資金成本較高的信托資金再度成為香餑餑。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單月,房地產信托成立78只,募資108.48億元,僅高于今年過年月份2月募集的98.58億元,只有今年5月鼎盛期448.9億元的四分之一,下調幅度高達75.83%。環比9月單月募資365.39億元,下調70.3%。
“進入三季度以來,房地產信托募集資金規模已連續出現下降,四季度收緊態勢更是愈演愈烈。”北京一位信托人士介紹。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今年以來,銀監會陸續出臺多項規定,嚴格監管銀行和信托公司向房地產企業的融資行為,為防控風險,信托公司在房地產項目的選擇上將更加謹慎。
一面是發行規模的明顯“瘦身”,另一方面,房企也面臨著資金價格上調。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信托給房企資金的意愿依然較高,但融資成本有所增加。大、中型房企的融資利率保持在6%-8%左右,但部分房企融資利率已超過10%。
對此,帥國讓表示,收益率走高跟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趨緊,市場無風險產品收益率提升有一定相關性,另外部分信托公司呈現募集資金困難局面,主動讓渡部分收益給投資者,以吸引客戶。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表示,隨著調控的持續和深入,房企資金來源將更多地依靠項目銷售回款,在房地產去化放緩的背景下,意味著資金風險可能上升。
帥國讓認為,在中央“嚴格管控各類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思路下,各類資金監管將再度收緊。同時,銀行到年底面臨額度緊張,再度無錢可貸,加之銷售回款速度放緩,種種跡象的疊加或讓房企在四季度面臨融資“寒冬”。
今年前三季度,信托公司成立房地產信托數量同比增加62.9%,規模亦同比增加66.75%,9月房地產類信托產品規模環比上漲41.3%。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地方上調控政策的持續落地,限購、限售、限貸形成政策組合拳多管齊下,一些中小房企普遍面臨資金壓力。而大型企業憑借此前的產品儲備和高周轉策略則進一步實現業績的繼續增長,行業新一輪洗牌正在進行。
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資源整合階段,資源并購成為房企新的擴張手段,也是如今多數房企緩沖拿地成本過高的利器。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控數據顯示,8月房企拿地面積下滑近4成,拿地金額下降超2成。
本周一,恒大、碧桂園、融創的股價在同一天創下歷史新高,而萬科的股價則在上周五站上了10年來的最高點(未復權)。
從近兩年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20強榜單看,2016年-2017年連續兩次入選20強的企業共有17家,換榜率為15%。其中,新晉的企業為新城、旭輝與中南置地。品牌企業憑借強勁的銷售表現和運營能力持續占據領先優勢。
近年來房企負債擴張現象明顯,有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房企負債擴張貢獻93%,在此背景下,凈負債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3%。
長租公寓這一嶄新的產品形態提供了一種與傳統租賃形式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伴隨著來勢洶洶的房企大軍不斷進入這一領域,它們是否能夠改變租賃市場的現有格局?
目前,房企面臨的將是考驗生存實力的多維度作戰,包括提升產品內功、控制成本、強化并購等多種方式。
今年上半年樓市遭遇“史上最嚴”調控后,上市公司賣房潮就已暗涌。統計顯示,千余家上市公司投資性房產環比減少,有的甚至直接清零。
近年來房企負債擴張現象明顯,有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房企負債擴張貢獻93%,在此背景下,凈負債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3%。
8月,在選取的50個樣本城市中,受監測的萬科、保利、招商、金地等30家房企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為516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5%,同比減少33%。
8月,在選取的50個樣本城市中,受監測的萬科、保利、招商、金地等30家房企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為516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5%,同比減少33%。
在此前推盤節奏略有放緩以及房企年度銷售目標壓力下,預計在樓市“金九銀十”階段,房企有加快推盤的可能,另外從此類房企投資角度來看,預計拿地積極性將有所保持。
9月4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8月,各線城市土地成交量同環比均有縮水,月度出讓金相應下滑。今年1至8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22032.6億元,同比增加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