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行業經歷了焦灼的等待之后,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全面覆蓋、統一規制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消除資管產品的多層嵌套,限制通道,縮短資金鏈,降低資管機構之間風險的傳遞性。高達百萬億元規模的中國資管市場,終于步入統一監管時代。
資管新規遵循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堅持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和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五大原則,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制。同時,資管新規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過渡期為新規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適當監管激勵。
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理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只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在消除多層嵌套方面,資管新規要求監管部門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準入,從根源上消除多層嵌套的動機。同時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模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22.2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21.9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分別為11.6萬億元、11.1萬億元、16.8萬億元、13.9萬億元、2.5萬億元。同時,互聯網企業、各類投資顧問公司等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也十分活躍。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黃文濤表示,資管新規關于打破剛性兌付、降低期限錯配風險、控制杠桿率風險、實現凈值化管理等要求,可能對資管行業甚至整個金融業造成重大影響。從短期影響來看,隨著資管行業標準的逐步統一,此前依托同業加杠桿、委外、多層嵌套等快速擴張的資管產品將受到明顯擠壓,資管行業盈利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監管套利、過度加杠桿、期限錯配曾是眾多資管產品的主要盈利方式,也是滋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領域。資管新規針對上述問題所提出的監管要求和操作規則,將從根本上改變此前“重套利、輕管理”“重規模、輕質量”的行業投資風氣。
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相對于征求意見稿,資管新規有“三點放松”:在凈值管理方面,允許使用攤余成本法計量;分級產品設計有所放松;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且新老劃斷。他認為,資管新規比征求意見稿過渡期延長了一年半,同時執行新老劃斷標準,允許為接續存量資產進行發行產品對接。這些政策調整充分體現了監管層尊重當前客觀現實,防止資產池出現流動性斷裂,政策設置較長的過渡期,可以有效防止影子銀行融資過快收縮而出現的斷崖效應。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從中長期來看,資管新規是中國資管業務的第一個統一監管規則,也是大資管行業步入透明監管、穿透式監管新時期的標志。資管新規中一些帶有顛覆性的規則出臺,將打破傳統的剛性兌付以及過去一些屢禁不止的資金池業務、所謂保本保收益的承諾、虛假營銷以及不誠信的行為。這些將給資管產品的發行人和投資者帶來理念上顛覆性的改變,家庭理財和個人投資將會更加注重風險。
據央行官網消息,《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相比征求意見稿,《意見》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全市場高度關注的大資管新規終于正式落地。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業內俗稱的“資管新規”,這也意味著新規即將落地。
業內專家表示,資管新規統一了監管框架和標準,正式確立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方向。未來行業風險將有效釋放,影子銀行、剛性兌付、多層嵌套等頑疾有望得到根治,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生態和競爭格局將獲重塑。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上周末,央行等五部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
17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從此,我國資管行業從此迎來統一監管規范!
在經歷了5個多月的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接受來自市場近2000條修改意見后,央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新規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隨著一系列監管新規的發布,當前資管行業正迎來發展分水嶺。通道業務的收縮、委外資金的減少,以及凈值化轉型,讓券商資管身處變局之中。有機構指出,需從投資和負債兩端出發抓重點,把握市場機遇。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本周恰逢中資上市銀行年報密集披露期,談及資管新規落地對于上市銀行業績的影響,多家銀行行長表示,資管新規總體而言對自身業務沖擊不大。成立子公司,轉向凈值類產品將成為銀行應對的主要方式。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明確,私募基金存在委貸等三類情形的不再予以備案。
隨著多家債權人逐步揭開底牌,東北地區最大乳企輝山乳業(6863.HK)的債務面目,正逐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