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采取措施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
投資者可驗證理財產品登記編碼
昨天下午,銀監會舉辦“化解金融風險 引領銀行業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布會。銀監會對現行監管規則進行了系統梳理,研究借鑒國內外監管實踐,起草了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擬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細則適時發布實施。
同業理財產品規模連續下降
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1月,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延續了增速放緩的趨勢,同業理財產品規模和占比連續12個月環比下降。
據介紹,2017年以來,隨著銀監會持續加大監管力度,銀行理財業務已在按照監管導向有序調整,總體呈現出更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截至2017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為29.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4860億元,比2016年少增5.1萬億元;同比增長1.7%,較上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同業理財規模和占比連續11個月環比“雙降”,較年初減少3.4萬億元,下降51%。
理財產品全國統一登記
銀監會創新部主任李文紅指出,銀監會一直高度重視理財業務風險和監管問題,不斷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框架。一是持續推進制度建設。陸續發布實施了一系列監管規定,逐步形成理財業務監管框架。二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2017年以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等為重點,開展“三三四十”專項治理和綜合治理,推動理財業務回歸本源、規范發展。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指導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建立理財產品信息登記系統,初步實現了理財產品的全國集中統一登記和穿透式信息報送,也為投資者提供理財產品登記編碼的驗證查詢服務,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
投資者可自行驗證理財產品真偽
據中國銀監會2014年下發的《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39號文),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n)查詢產品信息,未在理財系統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中國理財網查詢功能欄明示:“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具有唯一性,是您判斷產品是否合法合規的重要依據。登記編碼一般是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編碼。”
點擊中國理財網“個人理財產品查詢”頁面,北青報記者看到,每款產品除了標明產品名稱、登記編碼外,還注有發行機構、起始終止日、投資期限、收益類型(保本浮動收益、保本收益或非保本浮動收益)、風險等級等信息。
據了解,廣大投資者可通過在中國理財網輸入完整準確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查詢核實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有效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記者 程婕)
一起橫跨豫陜兩省涉及19家銀行190億元貸款的假黃金騙貸大案被銀監會曝光。” 8天之后的1月27日,中國銀監會通過官網再次公布一起極為惡劣的“違規票據案”——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
截至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2018年1月銀監系統已開出497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
銀監會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面臨若干重大挑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提供市場化專業化金融支持。
銀監會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面臨若干重大挑戰。
罰單的遞出方,沒啥稀奇,是銀監會,但是接收方就比較有意思了,是長期有著“零不良貸款記錄”的明星企業——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經銀監會查實,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
1月24日,銀監會官網發布文件稱,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于23日主持召開黨委會議,會議強調,對于違法違規行為,要理直氣壯強監管。
1月14日,銀監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銀監發〔2018〕4號,以下簡稱通知),對2018年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提出具體的、操作性的工作要求。銀監會明確列舉的2018年重點整治內容中,基本涵蓋了銀行業市場亂象和存在問題的主要類別,同時單獨列舉了監管履職方面的負面清單。
2018年伊始,金融監管部門就接連放出“強監管”猛料:銀監會13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下稱《通知》)中,違反宏觀調控政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等被列為2018年整治的重中之重。
銀監會發布通知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專家稱,今年可能有小銀行處于破產邊緣 開年不到半個月,銀監會發出第三道監管文件。1月5日,銀監會發布實施2018年第1號令《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主要股東的范圍、責任和監管,加大了監管部門對于違規股東的懲戒力度。
2018年伊始的第一個周末,銀監會便連發三文,市場將其解讀為強監管的信號將會在新年得到延續。這三份政策文件分別為《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矛頭指向銀行股東亂象、影子銀行亂象等行為,亦是契合穿透性監管思路的體現。
監管層防范金融風險,彌補監管短板呈加碼態勢。銀監會6日下發了《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下稱《委托貸款辦法》),這是繼5日連續發布關于《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之后,再次強化對金融風險的管理。
記者從中國銀監會獲悉:為規范商業銀行委托貸款業務,加強風險防范,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銀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于近日正式發布。
備受市場關注的社會資本“舉牌”或違反規定未經批準持有銀行股權、違規使用非自有資金入股、代持股份、違規開展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以及濫用股東權利損害銀行利益等現象,今后將有明確的監管措施。
銀監會近日發布對“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中涉案出資機構處罰結果,13家出資機構被合計罰沒13.41億元。
近日,記者從中國銀監會獲悉,截至7月28日,銀監會已全部辦理完畢所承辦的建議提案,較全國人大代表建議辦理時限提前了兩個半月,較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時限提前了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