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 > 銀行頭條 > 正文

                銀行高收益率理財銷售潛規則:“拼爹不如拼單位”

                2017年08月01日11:46  來源:證券日報

                5034

                  并不是所有風險評級達標的投資者就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近日,記者發現,一些銀行專屬理財產品比普通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高0.1個至0.5%個百分點,但是,大多只有新客戶、高凈值客戶、私行客戶才有資格購買。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銀行推出的專屬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所謂的“專屬”僅是在門檻、期限、收益率等指標上略作調整,更多是銀行產品營銷的噱頭,都打著專門為某個群體設計的幌子,宣稱總額度有限,實際上,產品跟市場上的已有產品結構上并無本質差別。

                  部分銀行憑“關系”給優惠

                  有時候“拼爹”似乎遠沒有“拼單位”有效。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部分銀行發現,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不是你想買就可以買的。在某國有大行一家網點,記者在理財產品單子上看到,排在最前的幾款產品收益率相對較高,最高能達4.7%,但是銀行工作人員卻表示:“這幾款產品您都無法購買,這幾款產品要求工作單位與我們行有合作關系才有資格購買,合作的單位必須在我們指定的白名單中,沒有業務合作關系的則無法申請。”但是,該行的工作人員卻一直沒有詢問記者的工作單位,直接就肯定地回答:“這幾款帶‘薪’字的理財產品基本上很少有人可以購買,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沒有資格購買,您可以看看別的基金產品或保險產品。”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種名單制的理財產品其實是銀行吸引企業大客戶的一種手段,幾個大可戶就給包了,普通投資者很難分到一杯羹。”

                  本報記者登錄某國有大行的手機銀行并發現,有幾款收益率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特別吸引眼球,但是卻無法購買。記者點擊同意并購買,頁面上卻出現一個對話框顯示“該產品當前剩余額度已不足,若您預約過該產品,請點擊‘確定’按鈕繼續購買;若您未預約過該產品,請點擊‘取消’按鈕購買其他產品”。另一款收益率相對高一些的理財產品,記者在點擊購買之后,頁面卻顯示“該產品僅向我行特定客戶開放,請選擇其他產品”。然而,其他產品的收益率卻比上述兩款明顯偏低。

                  另外,新客戶對中小銀行來說是必爭的優質客戶群。針對該類客戶群,各家銀行也是想盡各種辦法,很多銀行通過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來吸引新客戶,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因為這種高收益理財產品,新客戶只能享受一次的機會,產品到期后就沒有資格再買此類產品,同樣也就無法享受高收益了。

                  比如,一家城商行推出的幾款名為“新客戶專享”的理財產品,其中一款期限為98天,起售金額為100萬元,預期收益率最高為5.4%;另一款期限同樣為98天,起售金額為5萬元,預期收益率為5.25%;而該行其他普通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多為4%多。該行的理財經理告訴本報記者:“中小銀行攬儲的壓力相對于國有大行更大,客戶資源也較少,因此比較愿意通過高收益率理財產品吸引客戶,以擴大客戶源。”

                  “秒殺”式產品被指饑餓營銷

                  “秒殺”也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一種常見手法。

                  “有的銀行經常會推出一些‘秒殺’的高收益率理財產品,其實大多是一些噱頭,一般額度不多,期限不長,有些會限制單筆購買限額,然后通過‘秒殺’的方式營造出很‘搶手’、很難買到的情景”,某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這也是饑餓營銷的一種策略,將投資者渴望購買高收益率理財的心理激發出來,這期秒殺不到,還會來關注下期產品的預售信息。這樣一來,銀行不僅宣傳了自己的品牌,也贏得了投資者的持續關注,不過,在廣告效果達成之后,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會回歸正常水平。”

                  正在銀行辦理業務的一位大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經常收到銀行發的短信,時不時會有一些‘秒殺’的高性價比的理財產品,但是很難搶到,這種秒殺的產品不僅要靠速度還要看運氣”。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種“秒殺”產品除了收益高、門檻低之外,額度也相比其他產品少很多。

                文章關鍵詞:銀行;高收益;理財銷售 責編:王永芳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銀行密集補充資本玄機 超千億可轉債發行

                  隨著證監會今年初發布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以商業銀行為代表,上市公司開始傾向于可轉債作為補充資本的來源。

                • 銀行心里苦:余額寶的存在 一年少賺500億

                  1.4萬億余額寶中,有1.2萬億投回了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占比83%!資金大頭還在銀行體系,按1.2萬億和4%利差測算,余額寶一年卻能讓銀行少賺近500億。

                • 銀行叫停千億地方性融資 多名官員被問責

                  今年以來,財政部聯合多部委封堵地方違法違規融資動真格,從嚴肅問責到發文詳列違規舉債負面清單,尤其是“50號文”和“87號文”這兩項整肅地方融資的重磅文件公布,地方政府性融資出現驟減。

                • 銀行間市場首單批量發行模式信托型ABN上市

                  日前,由民生銀行(8.120, 0.01, 0.12%)擔任發起機構、中誠信托擔任發行載體管理機構的“民生2017年度第一期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票據(17民生ABN001)”成功發行,這標志著銀行間市場首單采用批量發行模式的信托型ABN(資產支持票據)正式落地。

                • 銀行收入都要看票據的臉 金融"去杠桿"底在哪里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票據融資規模下滑1469億元,這已經是票據融資連續第七個月下滑。在5月份的新增人民幣貸款中,除票據融資減少外,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626億元,其他各項均增加。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銀行頭條

                浦發銀行專注并購金融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浦發銀行專注并購金融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保險頭條

                中國太保榮獲上海金融創新獎多個獎項

                股票資訊

                財經要聞

                網站簡介 | 招聘信息 | 會員注冊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