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家解讀有力度的穩增長該注意什么
仍應重視市場導向性
對于投資和調控的力度與頻率,有關專家從市場為主導的角度思考,認為宜小不宜大。
由于本輪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是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的,相關部門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已提出,如經濟增長再度出現下滑,有關宏觀刺激政策“宜快不宜慢”、“宜小不宜大”。
目前進入5月下旬,近兩個月經濟增長形勢仍低于理想水平,現在強調“有力度”穩增長,在步調上已屬于“宜快不宜慢”;因此在規模上也會“宜小不宜大”。
過猛的經濟刺激政策往往也因其局限性與后遺癥招致“興奮劑”的譏評。2008年的“4萬億”之后,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至今尚未完全化解;房地產市場高燒不退;天量信貸導致的金融行業不良資產風險成為一大隱患。
陳釗認為,經濟增長應該交給市場和民間力量去做,政府主導和推動的投資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因為其市場引導性不夠強,這樣市場信號不能很好發揮作用,效率得不到保障。有了一時增速,但質量無法保證;對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也不利。如果短期的經濟干預導致的浮動總是時不時出現,那長期目標恐難達成。
付志宇表示,應尊重經濟規律,當一個經濟體規模變大時,增速放緩是常見現象。只要符合規律,增速高低不要過于緊張。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當經濟走向成熟階段,政府應該多投向民生領域,而弱化建設性投資。此外,在東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政府調控引導東部向西部轉移部分產業,這是否會影響東部的經濟增速仍有待觀察。
“速度慢一點,把一些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經濟發展質量上去了,更利于全社會受益。如果不得已,那還是盡量用市場化機制促進投資;如對民間資金投資壁壘的降低等,利于改進投資效率。”陳釗這樣認為。
而近來政府對民間信貸投資的一些松綁措施,或能映襯這種市場化導向投資的思路。(宋曉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