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省內新聞 > 正文

                楊建國:不沿邊不靠海的河南 如何優勢最大化的融入“一帶一路”

                2017年05月13日10:04  來源:映象網

                5034

                  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5月12日下午,河南省副省長舒慶向媒體介紹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情況。

                  新聞發布會上,舒慶介紹河南是中國的縮影,對于河南的區位交通、歷史文化、市場體量、創新開拓,舒慶用了“中、古、大、新”四個字概括。

                  “舒慶副省長提到河南‘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布局好三個方面,一是進一步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建互聯互通之路;二是發揮市場潛力優勢,建互利互贏之路;三是發揮中原文化優勢,建民心相通之路。作為重要節點的河南未來要做的就是從這三方面做文章。”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河南廣電特約評論員楊建國說,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之而來,如果不能緊抓機遇,未來會被邊緣化,優勢反而變成劣勢,但如今河南已精準了自己的定位。

                  起點是交通,但不止于交通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河南省與我國西部省份、中亞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巨大。但河南不沿邊、不靠海,如何將定位優勢最大化發揮?要“走出去”與“走進來”的共贏,河南當下還要向哪些方面發力呢?

                  “都知道河南的第一優勢是交通,但咱們的交通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締造。河南不沿邊不靠海,這方面相比其他節點城市會有不足,但正因我們是自己‘造出來’的交通,所以才更沒有局限。”在楊建國看來,完善內陸省市的全方位開放格局,交通區位必不可少,河南如今在空陸方面已經四通八達,這成了今后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的基礎。

                  提到交通,2015年國務院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對于內陸節點城市定位,提到打造“中歐班列”品牌,建設溝通境內外、連接東中西的運輸通道。河南在2016年8月發布了《河南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2016年工作方案》。再次明確要“要構建連接全球的重要樞紐機場和主要經濟體的空中絲綢之路。”“打造中歐(鄭州)班列品牌,暢通新亞歐大陸橋陸路通道。”

                  “‘一帶一路’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新的發展邏輯: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交通是基礎設施,更是文化、經濟輸出的先導和依托。”楊建國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舉例,這里通過交通樞紐拉動,關口效應驅動等多種形式去結合產業、企業,已經成為河南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的關鍵載體。

                  楊建國說:“我們現在不說自己的交通載體已多好,而是要考慮如何最大化發揮交通優勢。鄭州航空港區的建設和發展,起點是交通,但不應該止于交通,就像河南,應把交通樞紐變為物流樞紐,并帶動相關城市經濟崛起,撬動產業。”

                  自貿區的便利就是對外開放的便利

                  作為河南多個縣域發展顧問和航空港產業發展顧問的楊建國,一直認為,基于優質交通載體的背景下,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要市場為先。

                  “‘一帶一路’藍圖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把市場運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上。無論是強調對外合作的單位是企業、項目、資本;還是明確提出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都在表明,企業、產業將成為急先鋒。”楊建國說。

                  以產業鏈為紐帶,鼓勵三方企業,抱團出擊,從而匯集企業優勢資源,促進企業上下游間的聯合,協調跨行業間的資源共享。楊建國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內陸省份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轉換成強勁發展活力,從而實現內陸省市發展。而在他看來,“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中,對外開放是核心,這樣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

                  “對于河南而言,如今的自貿區,正是打造河南對外開放高地的平臺。自貿區的設立促進轉變政府職能,而轉變的背后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其中就包含著更好的對外發展。”楊建國舉例,河南自貿區開封片區商事制度方面“二十二證”合一,領跑全國,企業的便利化就是貿易的便利化,這為探索跨境電商、跨國產業發展都提供了便利。

                  文化先行 軟實力與經濟轉型產生疊加效應

                  2000多年前,中國漢代張騫出使中亞,開辟出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隨著古代航海業的不斷發展,中外之間的海上貿易運輸日益興起,逐漸形成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文化先行。

                  “相比產業、企業而言,文化是最容易交流的,也是最容易深入的,并且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而文化的輸入與輸出完全可以為后面的產業經濟鋪路架橋。”楊建國說。

                  “文化”正是古老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巨大優勢。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的洛陽、開封在古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歷史輝煌。

                  “比如開封,它在古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如今的開封在“一帶一路”沿線近60個國家300個城市中,與13個城市締結了友好關系。‘一帶一路’就像當年的絲綢之路,給開封帶來了很大的機遇。”楊建國說,文化的滲透性正在增強,作為河南,開封、洛陽等文化輸出能力強的城市,正把文化的生產力、原創力、創新力、軟實力與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結合在一起。

                  在楊建國看來,從“一帶一路”整個區域出發,重新對產業的布局做進一步的優化,因此要避免同質競爭,錯位發展,凸顯當地產業發展的優勢。而河南的文化,就是錯位的關鍵,加上有猶如珍珠一樣的自貿區,通過“一帶一路”這根絲線穿聯之后,優勢會迸發出疊加效應。

                  “文化是一片土地的永久財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以此帶來的變革,也勢必夾帶著產業的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楊建國說。

                文章關鍵詞:楊建國;一帶一路;海陸;張騫出使;自貿區 責編:王文靜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