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 > 財經觀察 > 正文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底部初步探明

                2015年11月06日11:40  來源:人民日報

                5034

                  從快到好,“轉型”東風正勁(人民觀點)

                  ——如何把握“戰略機遇”新內涵②

                  本報評論部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06日   05 版)

                  “速度機遇”正在變為“轉型機遇”,唯有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更多依靠擴大內需帶動增長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從“速度機遇”轉為“轉型機遇”,“十三五”時期,深度調整結構,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完成歷史性轉變,正迎來新的契機。

                  “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快”字當先、“好”字成勢,增速傲居全球前列,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發展活力有所增強。但同時,金融危機后的世界格局深刻調整,國際力量的對比急劇變動,“歐債陰霾”下的主要經濟體紛紛呈現“平庸增長”。外部需求明顯放緩,國內則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這是壞消息也是好事情。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需要“從快到好”的轉型與變革,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更多依靠擴大內需帶動增長。

                  擴大內需,一靠投資,二靠消費。廣闊的空間,巨大的潛力,并非虛詞。中國高鐵閃耀世界舞臺,而國內鐵路總里程僅約12萬公里,比美國少很多,中西部的“鐵公基”更是短板。再比如,城鎮化率雖近5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消化過剩產能的空間還很大。消除地區差距、城鄉差別,共享全面小康,將會帶動有效投資的成倍增長。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富起來的中國人,正把購買力向境外市場釋放,海淘、代購,甚至打“飛的”買奶粉、馬桶。剛過去不久的“十一”黃金(1107.40, 3.20, 0.29%)周,不少國外賣場推出了針對中國游客的“微信支付”,連感冒藥都成了搶手貨。擴大國內消費,把“爆買客”們拉回來,迫切呼喚國貨當自強,適應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盡快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令人高興的是,這種變化已經初現端倪。進入11月,“雙十一”還差好多天,網上購物就已經熱火朝天,許多商品之所以廣受青睞,不只是價格便宜,更是因為順應了新的消費需求。

                  由此看來,有時候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是有效供給堪憂。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錯位,使得一些領域產能嚴重過剩,另一些領域的群眾需求,又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化“東風”為內力,一招在增收,縮小收入差距、落實帶薪休假,讓群眾有閑、有錢而且敢花;一招在創新,引導企業直面殘酷競爭,激發搏擊商海的想象力、創造力。

                  說一千道一萬,企業盈利是關鍵。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有五:投資有效益,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最核心的一條便是企業利潤。國際巨頭爭奪市場的“白刃戰”,時時考驗企業轉型的決心。精準到位的降準、降息,積極陽光的財稅政策,務實高效的簡政放權,“十三五”時期能否真正減輕營商興業負擔,切實緩解企業經營困難,關乎內需決戰的成與敗。

                  企業有錢賺,經濟才不失速。反過來,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就業、收入才會穩步增進,民生改善才會底氣十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大致歷經三輪周期,目前這輪底部初步探明,是時候在提質增效基礎上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不僅給改革開拓空間,更為進一步轉方式、調結構留下施展拳腳的余地。簡言之,我們不片面追求GDP,但絕不能不要GDP。

                  歷史映照過去的現實,現實抒寫未來的歷史。“一五”時期,應對外部經濟封鎖,鞍鋼擴建,包鋼、武鋼上馬,開啟中國鋼鐵新紀元。“六五”前夕,鄧小平同志對寶鋼建設表態,“要搞就搞個大的,花點錢,買些現代化的設備回來。”而今,世易時移,鋼鐵行業“冰凍期”的整體過剩,提出了新的挑戰。如《新德意志報》的評論,“放棄兩位數的增長率甚至是值得歡迎的……更少就是更多”。變少為寶、從快到好,方能化風險為機遇,把企業轉型到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上。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機遇不會等著我們,問題也不會等待我們。把握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將政策基點放在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上,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增強盈利能力,中國經濟航船定會風正帆懸,無畏暴風驟雨。

                文章關鍵詞:中國經濟;中國高鐵 責編:張開放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中國經濟走向分歧前所未有 看高層智囊們怎么說

                  流行的看法認為:中國經濟下行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因素造成的,投資拉動不可持續,因為4萬億的教訓就在眼前,繼續靠投資拉動會造成債務過量累積,以及大量產能過剩(剛剛閉幕的中美戰略對話會議上,中國產能過剩竟成了國際問題)。

                • 中國經濟脫虛入實亟須大刀闊斧改革

                  央行和銀監會加強票據業務監管,要求銀行嚴格審查貿易背景真實性,嚴格規范同業賬戶管理;銀監會被傳出近期向部分城市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其停止新發分級型理財產品。

                • 客觀認識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影響

                  2015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再度展現其艱難、曲折的一面。主要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新興市場受到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資本外流的沖擊,股市和匯市波動引發投資者恐慌。

                • 中國經濟攻堅十問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京開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 人民日報:“決勝要有決心,開局重在開頭”

                  鞭炮的聲響仍在耳邊縈繞,年味的濃釅猶在心頭蕩漾,剛結束長假的人們,相繼踏上重返工作崗位的歸程。當今中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的“關鍵一躍”,經濟社會發展既有中流擊水的暢快,又有亂云飛渡的風險。

                • 中國經濟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長 預計2016年增長6.5%以上

                  從經濟監測預警指數走勢看,綜合合成指數和擴散指數的分析預測結果,未來6個月中,中國宏觀經濟景氣將現觸底并小幅反彈的跡象,但整體波動仍將處于下降周期,本輪景氣周期的收縮期較之以往更長一些,預計2016年我國經濟仍可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長。

                • 中國經濟如何迎接2016?

                  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階段更替、結構轉換、模式重建、風險釋放的關鍵期,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油鹽醬醋”都要恰到好處,火候更要適當。當前,盡管國際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仍然錯綜復雜,但中國經濟完全有理由穩步邁入2016。

                • 中國經濟:2016,往哪走?

                  李克強總理認為,改革、開放與國際合作的有力結合是多年來中國增長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拓展國際經濟合作。

                • 新華國際時評:用中國信心提振亞太信心

                  APEC成員經濟總量占據全球六成、貿易總量占世界一半,在世界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

                • 解讀中國經濟,要“看了又看”

                  在看到眼前數字的同時,看看長遠。經濟社會發展都是有具體語境的,是漫長歷史進程中的一段,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都要立足眼前、著眼長遠。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銀行頭條

                浦發銀行專注并購金融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浦發銀行專注并購金融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保險頭條

                中國太保榮獲上海金融創新獎多個獎項

                股票資訊

                財經要聞

                網站簡介 | 招聘信息 | 會員注冊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