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創新接連不斷 期貨公司從泳池跳入藍海

                2012-12-31 09:00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11年投資咨詢放行、2012年資產管理開閘、2013年2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期貨公司將被允許設立現貨子公司——期貨業創新讓人目不暇接,也讓人滿懷憧憬。

                  業內人士稱,在業務創新接連不斷的背景下,過去的“大佬”們——那些實力強勁的期貨公司,如今將跳出泳池到大海,對他們來說,今后的生存發展之道很多,既可以選擇省力持久的蛙泳(經紀業務),漂亮的蝶泳(資管業務),簡單的仰泳(自營業務),還可以選擇無任何限制的“自由泳”。只是面對風浪實現轉變絕非易事,期貨業的“大佬”們,要怎樣才能實現這樣驚人而又艷麗的跳躍?

                  期貨大佬“自由泳”

                  “今后期貨公司施展拳腳的空間就大了。”銀河期貨總經理姚廣打趣說,期貨大佬們受困于各種政策限制,往年總是跟監管層要這個要那個,創新步伐加快尤其是資管業務推出后,他們是這也有了那也有了,這種情況下能不能做只能看自身了。

                  銀河期貨是首批18家拿到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之一。曾在保險公司、券商工作過的姚廣說,一直以來期貨公司業務單一,資管方面缺乏儲備人才,但現在期貨公司大多認為資管業務一定能賺錢,一定能把公司做大做強,實際上和券商剛開始做自營業務、資管業務時的沖動是很相似的。

                  “現在期貨公司搞資管業務讓人有 期貨公司搭臺,外來團隊唱戲 的感覺。”中信新際期貨衍生品事業部總經理許浩帆也有類似體會。他同時說,隨著經紀業務同質化競爭終結,期貨業肯定會出現大分化,能不能自身資源稟賦找好定位很重要,如果相關人才儲備比較早,股東背景給予的空間和平臺比較好,資管業務或許會做得比較好,如果只是盲目一窩蜂地去搞資管業務,又形成同質化競爭肯定行不通。

                  一期貨公司高管對記者直言,目前大部分期貨公司已亮相的資管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產品基本上以低風險套利為主。

                  記者了解到的一款對沖套利資產管理計劃,在初始資金出現2%的虧損時將進行內部預警,虧損達到5%時須與客戶協商,在虧損達到8%時暫停運行。但一家期貨私募人士告訴記者,這是期貨大佬們的“噱頭”。一般來說資管產品多以趨勢性交易為主,而任意一種交易類型如果風控做得不好,風險都很大。

                  中證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說,期貨業對“自由泳”還有些不習慣,另外不少相關法規也還要有相應改變,比如分類監管評分條件,如果不改,期貨公司創新可能隨時面臨扣分被罰“下場”。盡管如此,“自由泳”至少給期貨公司長足發展和拉開差距提供了條件,期貨業強弱格局會逐漸清晰。至于整合金融全方位資源和做大做強,在現有條件下就看誰“游”得更快了。

                  離開泳池到大海,自然就意味著“水有深淺”,要講究之處也更多。從1993年起就從事期貨經紀業務的瑞達期貨總經理葛昶說,每項新業務都有相應監管要求和風控要求,例如,《期貨公司投資咨詢業務試行辦法》、《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以及《期貨公司設立子公司開展以風險管理服務為主的業務試點工作指引》等都對相關業務的開展有著明確規定。

                  “自由泳”講究揚長避短

                  過去,期貨大佬們吃慣了“傭金”,一直難以擺脫“大市場、小行業、小公司”煩惱。這兩年,證券、信托、基金和銀行開始通過各種理財產品滲透期貨市場,整個金融混業格局正逐漸形成。

                  葛昶說,瑞達2012年10月初就開始申請資管牌照,并于12月25日獲批,未來公司將努力形成以經紀業為基礎、資管及投資咨詢業務為兩翼的發展格局,實現從單純的通道服務向通道服務、融資服務、投資服務三者齊驅發展,從賣方業務為主向賣方和買方業務并重轉變,從提供低端服務向提供高端金融服務業為主轉變。

                  但在金融混業背景下,期貨大佬們要改“吃傭金”為收管理費和服務費并不容易。就資管業務來說,銀行、券商、基金對其并不陌生,而期貨大佬們唯有更強調它的“期貨味”,強調在做空機制和杠桿機制下的競爭能力方能有所優勢。

                  作為第一批獲得資管牌照的期貨“大佬”,國泰君安期貨[]專門新成立了資產管理部,并作為該公司核心部門。國泰君安期貨副總裁壽亦農認為,國泰君安期貨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的優勢在于,基于以往為產業客戶和特殊法人機構提供的服務,國泰君安期貨在衍生品投資管理和運作方面有著多樣化的經驗,同時也有對市場和各類客戶需求更為感性的認識。

                  壽亦農表示,基于國泰君安期貨在特殊法人市場中有較高市場占有率,資產管理部已建立起一套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內控制度,目前公司初步完成內部制度和法律合同體系建設,并儲備了各種類型資產管理計劃。

                  游泳有益,但未必人人想游,更非人人能游。中部省份一家中小型期貨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對資管業務,他們目前還處在觀望狀態,也未提出申請,“由于商品期貨的產業客戶多,因此公司當前仍然以做好經紀業務為主。”

                  對此,海通期貨[]研究所所長高上認為,從海外情況看,次貸危機之后,業務單一的期貨經紀商多“度日如年”,美國混業經營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大量期貨公司“自生自滅”,只有大摩、高盛等綜合類公司生存能力最強,“期貨 大佬 們可在綜合業務中專注一個領域做差異化發展。”他建議。

                  期貨公司能否復制券商經驗

                  面對創新業務的頻繁推出,不少期貨公司目不暇接,準備不足者更是一時找不著方向。其實“老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國內券商在十幾年前所走過的道路完全可以為眼下的期貨業提供借鑒。

                  別看現在的券商甚是風光,但在過去,他們也遭遇過和期貨“大佬”們類似的煩惱。高上介紹,從行業規模、業務結構、競爭狀況等方面來看,期貨大佬們目前經歷的發展階段與券商過去十年的發展軌跡很相似,比如過去券商也面臨過如何擺脫經紀業務占比70%的畸形業務結構的難題,后來通過經紀、投資咨詢、自營、資產管理和投行等綜合業務平臺,最終擺脫了這一難題,期貨業也應該建立類似綜合業務平臺,因為靠客戶交易來收取傭金的通道模式必須逐漸向理財、資本型業務、用錢賺錢的模式轉變。

                  與證券業相比,集中度低也是期貨“大佬”們難以擺脫的困惑。有數據顯示,參照期貨公司手續費、代理成交額和保證金等指標來衡量的期貨業CR8集中度數值均在30%以內,也就是說,市場份額占前8名的期貨公司總合占行業的比例尚不足三成。顯然,中國期貨市場仍屬低集中度的競爭型市場。

                  “有些公司有了創新的沖動后,急于求成,代客理財和自營很容易就把公司搞垮掉。”廣發期貨總經理肖成說,所謂的期貨“大佬”們現在業務范圍和券商相比仍有差距,與券商同質化競爭固然不可取,但只有一個通道業務也是不行的。不少券商在上世紀末經歷挫折,有些公司甚至可用“死過一次”來形容,留存下的券商在風險管理、合規經營方面的能力都很強,而現在的期貨公司并沒有經過“死神”考驗,將來有理財和自營業務后,尤其需要吸取類似教訓。

                  “上市使得券商邁上了一個重要臺階。”高上認為,證券業已有17家券商上市,在股市形成了一個板塊,回顧行業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以上市來實現規模擴張顯然是一個好辦法,而且經過上市輔導過程,公司治理結構也更加完善。從這個角度來說,同樣面臨公司規模擴大、總體數量減少和行業集中度提高過程的期貨業,不妨一試。

                責編:盧一寧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