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商品銷售調查:散裝酒貼上特供 身價倍增

                2013-04-07 09:40    來源:新京報

                  近日,中央五部門聯合發文,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嚴格對涉及“特供”“專供”等標識行為的責任追究。在社會特權崇拜之風的影響下,“特供”“專供”產品長期獲得市場和消費者默許,各種煙、酒、茶葉等產品被不法商販貼上“特供”“專供”標簽,打著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名義肆意銷售,由此衍生出巨大利益鏈。

                  據新華社

                  - 案例

                  散裝酒貼上“特供”身價倍增

                  幾十元一斤的普通散裝白酒,裝進貼有“特供、專供、接待用酒”等的“奢華酒瓶”,身價瞬間倍增、利潤驚人。2012年5月份,貴州省工商部門接到舉報,稱一家名叫匯文酒業的白酒經銷公司在銷售所謂的武警專供酒,且銷量很大,工商部門隨后展開徹底清查。

                  據這家酒業公司的負責人李某交代,他們從2011年3月開始,自行設計并印制“武警接待酒”、“15年陳武警專供酒”、“30年陳武警專供酒”的瓶貼、包裝盒、包裝箱,然后交給仁懷市茅臺鎮一家酒業公司的業務員。這名業務員又根據匯文酒業的要求,租用了一間民房,用酒廠生產的未貼標識瓶裝酒,進行包裝所謂的“武警接待酒”和“武警專供酒”。

                  據調查,這家企業從未經武警部隊授權,擅自大規模生產、銷售、大肆炒作“武警接待酒”概念,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因此,工商部門認定貴州匯文酒業有限公司銷售所謂武警專供、武警接待酒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沒收各種專供酒共計2463瓶,沒收其非法收入1.6萬余元,并對其作出15萬元的處罰決定。

                  執法人員發現,這些假冒定制產品經過包裝、灌裝、銷售等環節,通過“專業經營”和“規模生產”,形成面向全國的產、供、銷“一條龍”生產和銷售網絡。

                  經過清理整頓,打著“特供”、“專供”標識的商品如今在實體店已很難見到。但在淘寶等網絡銷售平臺上,輸入“特供”關鍵詞發現,仍有數萬條寶貝搜索記錄,不少商家打上“內部特供”、“軍需專供”標識推銷商品、公開售賣,網絡仍是不法商販違法銷售特供商品的重災區。

                  - 調查

                  利潤大可避稅催生利益鏈

                  記者最近調查發現,許多“特供”產品基于龐大的市場需求,而背后更是隱藏著巨大的利益鏈。

                  1

                  成本低廉收入穩定

                  酒瓶、酒蓋、絲帶、商標、酒盒、包裝袋,假茅臺酒配件一應俱全,再灌入自家的散酒,一瓶“特供”茅臺就這樣釀成了。

                  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市場上近期還頻頻出現神秘“特供煙”。有的擁有全部為“0”的特殊條碼,有的擁有“典藏版”等名目,有的是白紙“反包裝”。

                  據了解,所謂特供商品多數是假貨,生產不需要研發投入或先進設備,只需給包裝印上“特供XX機關”、“專供XX國宴”等字樣,不少生產商都是作坊式生產,成本低廉、收入穩定,基本“包賺不賠”。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