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經濟轉型還需適當放松金融管制
在當前我國閑置資金充裕的條件下,適當放松金融管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的運行機制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將能有效地解決貨幣投放過多、調控手段過于行政化等諸多問題,進而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為了更有效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經濟運行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型,同時盡力減輕通脹壓力并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應該著手放松金融管制。
在貨幣供給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的提高,而不是來自于貨幣資金的推動。鑒于投資回報率、利率以及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由投資回報率拉動的經濟增長,必然是內生型的良性經濟增長,其一方面可有效地遏止通脹,另一方面隨著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的提高,各市場主體也都能從經濟發展中得到相應的利益。
經濟學理論上有一條用來描述在貨幣市場均衡狀態下國民收入和利率之間相互關系的LM曲線。依據薩繆爾森的描述, LM曲線由向上傾斜的規律,隨著GNP水平的上升,對于M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但是M的供給沒有增加。那么,為了滿足新的交易需求,額外的M從哪里來呢?來自于較高的利息率所釋放出來的貨幣。 考慮LM曲線所蘊含的GNP與利率之間的這種關系,筆者認為,放松金融管制,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定價以及民間資金的自由流動,打破國有銀行的金融壟斷,將有助于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使全體國民都從經濟發展中受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貨幣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一方面居民手中掌握的財富主要表現為貨幣化財富;另一方面由資源貨幣化而導致貨幣當局連續不斷的貨幣發行,使經濟運行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而金融管制所導致的資金流向限制以及利率的定價限制。一方面使以資源貨幣化為典型特征的粗放型擴大再生產大行其道,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另一方面也使居民很難通過利率回報的方式,實現穩定的財產性收入,其在某種程度上,這也不利于發揮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有甚者,在金融管制背景下,央行在運用量化貨幣政策工具如通過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調控宏觀經濟運行時,往往會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被動境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