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警惕本幣升值后擴張性貨幣政策所致風險

                2012-04-20 09:25    來源:新華網

                  二戰后,原西德馬克和日元相繼國際化,都先后經過大幅升值的時期,當時均未對本國經濟產生太大沖擊。但至1980年代后期,兩國在是否采取擴張性國內貨幣政策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結果是日本經濟泡沫愈發嚴重,陷入了“失去的十年”,而西德經濟狀況則好得多。

                  談及這段歷史,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與原西德的歷史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一國在其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尤應警惕本幣升值后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盧浮宮協議”的重要性不亞于“廣場協議”

                  余永定認為,國內在研究國外經驗時往往只關注到“廣場協議”和日元升值,而忽略了此后的“盧浮宮協議”。“其實,‘盧浮宮協議’的重要性不在廣場協議之下。在這一協議的簽署上,當時的西德央行正是堅持了自己的獨立性,才避免了日本式的泡沫和泡沫破滅后長期蕭條。”

                  1985年9月,發達國家5國(包括當時的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大廈簽署協議,一致同意通過國際“協調干預”,推動日元對美元升值。這次會議簽署的協議,史稱“廣場協議”。在此后不到三年時間里,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近100%。

                  但“廣場協議”簽署之后,由于美國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自身財政狀況,在廣場協議之后兩年多的時間里,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惡化。美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和外債的急劇增加,影響了外資向美國的流入,市場對美元信心下降。對于美國來說,在這種情況下讓美元繼續貶值弊大于利。

                  為了遏制美元繼續貶值,1987年2月,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巴黎的盧浮宮召開會議,一致同意G 7國家要在國內宏觀政策和外匯市場干預兩方面加強“協調合作”,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此次會議簽署了“盧浮宮協議”。

                  “美國當時剛剛走出衰退,不愿意提高利率,于是向西德和日本施壓要求他們降息。”余永定告訴“金融大家談”欄目,“這兩個國家的不同態度此時展示得淋漓盡致。西德央行展示出自己強烈的獨立性,堅持國內貨幣政策獨立自主,強調國內的經濟形勢決定了不能降息;而日本對美國的要求言聽計從,采取了降息的政策,導致泡沫越來越嚴重。”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