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險資“突圍” 保監會將再推三新政
在去年推出十項投資新政之后,2013年伊始,保監會又將“拋出”三項投資新政,昭示在大資產管理時代背景下,其欲讓保險資管迎頭趕上的邏輯。
三項新政中的最大亮點是“重啟保險資管產品創新試點”,保險資管將向指定投資者發行固定收益為主的私募投資產品。“大資管已是大勢所趨,可以看出監管方向更為市場化,這些政策透露出監管層放開‘前端’,管控‘后端’,把風險責任和投資權交給市場主體的監管思路。”1月30日,一位接近保監會人士對本報表示。他認為,如無意外,這些政策很快便會推出。
三項投資新政
其實,無論監管層還是市場主體,都有著轉型的內在需求。在資產規模的增速和專業投資能力方面,保險資管與券商、基金、信托等相比還有差距。
1月24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2013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透露,當保險業總資產達到6.92萬億時,銀行理財產品與信托業的資產規模分別達到6.73萬億與6.32萬億。
項俊波話音甫落,1月28日,保監會便召集保險資管負責人召開“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政策通報”閉門會。會后即“吹風”《關于加強和改進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建設的有關事項通知》、《關于債權投資計劃注冊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管理產品業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三項新政。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作為新一批保險投資新政的核心內容,“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創新試點”即將重新開閘。屆時,保險資管將可發行“一對多”集合類資管產品、“一對一”定向資管產品。初期,產品將僅限于向境內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具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人發行。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先發布通知,隨即啟動和恢復試點,支持保險資管盡快開展業務,積累經驗后再制定辦法,全面推廣。
對保監會來說,眼前現實是,相對于信托、券商資管、銀行理財等資產規模的高增速,保險資產規模近幾年增速僅20%。在資產規模增速與投資收益方面,保險業不甘心落后。
華泰證券分析師吳耀認為,在這種大資管時代背景下,保險投資新政放開保險資金投資范圍,重新試點保險資管產品將有利于保險資管在市場中拓寬資產累積來源,在規模快速增長的資產管理市場上獲得自身的地位。
另外,某種意義上,保險資管創新產品開閘新政也是為保險資管日后發行公募基金做鋪墊。
證監會去年12月30日公布《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簡稱《暫行規定》),擬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三類機構直接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該規定要求上述三類機構有3年以上證券資產管理經驗;治理內控完善;經營狀況良好、連續3年盈利;無違法違規行為;并成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等。
不過,根據《基金法》規定,三類機構發行的產品中凡涉及“基金”二字,無論公開或非公開募集,均須屬證監會監管。這可能也是保險資管創新產品開閘試點的初衷——避免“走程序”,先做再制定辦法。
與此同時,開閘新政也有著增厚險企利潤的價值訴求。據吳耀分析,放開保險資管產品將令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多元化。
吳耀測算了保險資管未來可能的盈利規模,截至2010年末,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在21萬億元左右,五年的復合增速達30.5%,近兩年按照20%的增速計算,2012年末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靜態看,國際上保險資管占到整體資管規模的30%左右(對應資產規模9萬億元),則保險資管管理資金的增量可達2萬億左右,按照0.4%計算盈利規模的話可達80億元。
保險資管類公募“小跑”
不言而喻,多數保險資管并不滿足成為集團或公司內部的資金管家,它們向往成為類似證券、基金那樣的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
可以佐證的是,2013年1月3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資產管理類特別會員入會工作指引》,公布的首批25家資產管理類特別會員名單中,就有“中國人保資產、平安羅素投資管理”兩家保險資管。
一位基金業資深人士說,很多保險資管熱衷于代客理財等公募業務,而證監會也鼓勵保險資管積極參與其中。
事實上,保險資管并非沒有扮演過“第三方資管”的角色。早在2006年,保監會獲準華泰、中國人保、太保、泰康等四家保險資管相繼開展7只創新產品試點。此后,華泰發行4只(1只于2008年末終止),泰康、人保、太保各發行1只。
據財匯數據統計,目前發行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有6款,除華泰資管發行的1只華泰增值投資產品是貨幣型,其他5只均為債券型產品。人保資產安心收益投資產品在2012年收益率為6.27%,位列第一。
具體而言,華泰發行的三只投資產品為華泰國開滬通投資產品與華泰中短債產品,成立至今回報率分別為0.15%與51.19%;華泰增值投資產品,迄今回報率為62.96%。
泰康資管發行的開泰穩健增值投資產品,迄今回報率為51.19%;人保資產發行的“中國人保資產安心收益投資產品”,迄今回報率為37.03%;太保資管的“太平洋穩健理財一號產品”,至今回報率為3.88%。
據華寶證券分析師胡立剛觀察,2012年1-12月,就保險資金運用比例來看,銀行存款在 30%~33%之間,其他投資所占比例穩定在66%左右;但去年10下旬保監會頒布各項投資新政之后,險資的存款和投資資產比例并未產生結構性變化。
事實上,從1984年至2011年長達27年的時間里,保險資金投資范圍相對狹窄,而2012年一年的時間,險資投資范圍快速放開,其中風險對沖工具和參與利率市場化的工具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但也有保險機構負責人認為“監管層在2012年的動作太大了”。如在信托等其他金融產品方面要求,保險公司投資理財產品、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于該保險公司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要知道30%可是不小的比例,若控制不當,易出風險。”一位保險機構人士說。
在胡立剛看來,2012年的新政出臺,第三方保險資產管理的業務范疇從傳統走向創新,即由原來的被動式受托管理轉向主動的資產管理,包括開展公募資產管理業務、發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
不管怎樣,“泛資管時代的來臨,讓基金、券商、信托、保險資管等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在產品創新方面躍躍欲試,其正面競爭的同時,也將有更多的合作空間。”胡立剛認為。
(歐陽曉紅 趙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