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征中統戰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為后來我們黨統戰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深入總結長征中統戰工作的寶貴經驗,有利于我們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傳承好、運用好、發展好統一戰線這一法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強大合力。
長征中,面對空前復雜危險的局面,我們黨成功開展的統戰工作保證了紅軍戰略轉移的完成,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升了黨的地位和影響力。長征中統戰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為后來我們黨統戰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深入總結長征中統戰工作的寶貴經驗,有利于我們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傳承好、運用好、發展好統一戰線這一法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強大合力。
初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統一戰線的基本思想:世界無產階級必須團結統一,工人運動中的各個政黨、派別之間應結成統一戰線。長征中,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長征中,黨在生死存亡的考驗中認識到,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廣泛聯合各種積極力量,建立廣泛的同盟。通過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動力與前途的科學分析,我們黨明確了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黨的事業的關系,明確了統一戰線工作的任務和方向。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毛澤東同志根據瓦窯堡會議決議精神所作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正確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系統深入地論證了各黨派合作抗日的相關問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統一戰線指導思想、政策設計、目標取向等,表明黨在處理國內外各種矛盾問題上、在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策略上走向了成熟。這標志著我們黨初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中國化,為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逐步實現對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領導權問題是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長征前,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方面最大的教訓就是忽略了對領導權的爭取。長征初期,我們黨總結各種經驗教訓,認識到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在根本上與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是一致的。長征中,我們黨正確分析局勢,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后,我們黨制定了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具體的方針,提出要保證共產黨和紅軍在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覺察到日本帝國主義欲吞并整個中國,我們黨隨即發出《告全黨同志書》,提出了對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以及如何實現這一領導的問題。隨著統戰范圍的不斷擴大,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爭取統一戰線的領導權。長征中我們黨逐漸把握了統一戰線的規律,實現了對統一戰線在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決策方面的領導,使黨的統一戰線理論逐漸走向成熟,為日后處理更加復雜的國內國際矛盾奠定了基礎。
果斷制定適時應勢的統戰方針政策。長征中,黨的統戰方針政策適時應勢進行調整,服從于黨的中心工作。遵義會議后,我們黨拋棄了“左”傾教條主義,強調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統戰對象范圍擴展至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黨的中心任務。為此,我們黨制定了各民族平等、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民族宗教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少數民族群眾加入革命隊伍。長征后期,我們黨的統戰政策更加開放、統戰策略更加靈活,把國民黨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內,將“抗日反蔣”方針調整為“逼蔣抗日”,為最終的“聯蔣抗日”創造了條件。黨的統戰方針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全面開展形式多樣的統戰宣傳工作。長征中,戰事頻繁、缺墨少紙,但我們黨利用一切條件開展統戰工作宣傳,宣傳形式靈活多樣,如開會宣講、座談走訪、石刻標語、油印傳單等。根據時局變化,我們黨針對沿途不同的民族和階層采取了不同的統戰宣傳策略,宣傳黨的中心任務,動員群眾參加紅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曾親自演講、動員宣傳。紅軍中人人參與黨的統戰宣傳工作,許多紅軍戰士都隨身帶一截粉筆,每天在途經處寫幾條標語,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政策主張。我們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統戰宣傳喚醒了廣大群眾,為擴大黨和紅軍的影響、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奠定了基礎。(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陳延武)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