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等共同舉辦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高級別研討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與會的聯合國官員、經濟學家、各國外交官熱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高度贊揚“中國方案”不僅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更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主席弗雷德里克·沙瓦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了一個新的發展范式,打造出一個新的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經濟平臺。近十幾年來,中國與非洲貿易增長迅猛,中國為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很大的資金支持,為非洲人民脫離貧困做出了貢獻。中國正與非洲加速合作,建設交通、供電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帶來幫助,也有利于釋放非洲的經濟潛力。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在發言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宗旨一致、理念相通、路徑相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及早期收獲已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重要貢獻。“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對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巨大推動。聯合國大會、安理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亞太經合組織等有關決議或文件均納入或體現了“一帶一路”內容。
美國經濟學家、聯合國資深顧問杰弗里·薩克斯認為,中國近年來推出的“一帶一路”項目可以說是現代經濟史上最重要的經濟發展舉措之一,這一項目不僅可以為沿線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更重要的還可以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類似遠見的舉措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或者具有現實可行性,如今中國以自身實力啟動“一帶一路”,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與發展的契機。
劉結一在發言中還談到,5月份,中國將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目前,已有近30位各國領導人確認與會,亞洲、歐洲、非洲、拉美等地區均有代表,第71屆聯大主席湯姆森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將應邀出席高峰論壇,這體現了國際社會對高峰論壇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視和支持。(記者 袁博)
“‘一帶一路’傳承古絲綢之路所創造的文明交流、交往的精髓要義,為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貢獻出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與這一理念深度契合、一脈相承。
2013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一個月后,中國首都北京將迎來一場世界性盛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 題:與世界共繪繁榮發展新畫卷——寫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倒計時一個月之際 “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會議主題展現東道主的胸懷與智慧,道出各國同舟共濟、邁向繁榮的共同愿望。
“一帶一路”促進了沿線各民族之間深入的文化交流。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是貿易之路,更是友誼之路;是物質文明圈,更是精神文明圈。
保險業與“一帶一路”各行業的跨界融合不斷加速,通過外部整合和有效融合,逐步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為保險客戶提供“一站式”保險服務解決方案。
近日,記者從興業銀行了解到,該行成功主承銷“伊寧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
“一帶一路”是我國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突破口,跨境電子商務集成了跨境貿易信息流、物流,搭建了網上絲綢之路。谷歌公司大中華區事業部北方區渠道總監范建斌介紹,4年時間里,他們幫助明泰鋁業、鄭礦機器、龍昌集團3家河南企業通過電商“走出去”。
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本國經濟和沿線各國經濟的共同、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
隨著近期相關政策的推出,資本市場對“一帶一路”概念的熱度仍在繼續。部分機構認為,基建、制造、能源和環保等領域將持續受益,相關主題基金也在近期表現靚麗,多家基金公司通過多種途徑捕捉“一帶一路”機遇。
2017年“一帶一路”的工作更為聚焦,重點放在國際領域,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平臺。
這個新高度,既是由前文提到的重要性決定的,也還包括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重要的峰會平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政府工作報告中,在“一帶一路”板塊中提到,“加強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在文化事業板塊中提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綜合新華社電3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兩會部長通道”上,記者分別對教育部部長、商務部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中國民航局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進行了采訪。
2月8日下午,我市在濮陽迎賓館舉辦石油裝備暨化工產業外向型發展研討會,為濮陽石油裝備、化工產品對外貿易把脈問診、出謀劃策。不斷吸收上海、鄭州等自貿區的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服務業開放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經驗,提高對外交流能力。
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抓住時代機遇,用中國自己的理論范式和話語體系影響世界,“一帶一路”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國際認可和支持,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機制改革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