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供給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戰略,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勞動力不斷外流、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提出,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既是總書記對甘肅的殷切期望,也是今后一個時期甘肅省乃至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力量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以現代管理方法經營、生產效率達到現代先進水平,生產商品化、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高效農業。其特征是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以現代工業裝備為基礎,以現代組織管理為手段。目標是保障農產品供給數量,保證農產品供給質量,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盡管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十二年大幅度增長,但隨著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和國民經濟發展,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需求的增長將是剛性的、持續的、不可逆的。而耕地、水、生態環境等資源緊約束也將日益突出。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今后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從實踐來看,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收入;二是擴大非農就業,增加非農收入。發展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本途徑,也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保障全國人民的健康福祉。通過改善農產品藥物殘留和動植物疫病監管,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對消費者健康的保護。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占本國人口不到2%的美國農民不僅養活了本國人,而且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究其原因,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和服務的社會化成功地引發了美國農業生產方式的劃時代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產業化程度和生產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將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將有效解決由于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如秸稈還田促進土壤生態環境和結構改善,沼氣利用和觀光農業促進農村環境改善,精準農業促進節肥和節水,舍飼養殖避免牲畜放牧和過度放牧對植被的破壞,草場圍欄促進草場可持續利用等。
甘肅省發展現代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甘肅,能否發展現代農業?綜合分析,甘肅發展現代農業有著如下機遇:一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全社會關心農業、農村、農民的氛圍日漸濃厚,為我省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二是甘肅農業自然條件多樣,光熱資源豐富,發展特色農業的比較優勢明顯。初步形成了以草食畜、優質林果、高原夏菜、馬鈴薯、中藥材、現代種業為特色的六大支柱產業,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隨著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非農化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機遇。四是隨著社會需求擴大和消費需求升級,生態、高效、優質、安全、精品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戰場,為內陸腹地工業落后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平臺。
同時應當看到,甘肅發展現代農業也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突出表現在運銷環節比較薄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總量少且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競爭力弱;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市場認可度不高;區域產業化發展不均衡,河西走廊發展水平較高,但中東部地區傳統農業比重大。二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技術、新成果推廣緩慢。三是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科技文化吸納能力不強。四是農業基礎條件較差,現代化裝備不足,勞動生產率低下,很多區域仍然靠天吃飯。五是農業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六是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糧食安全面臨嚴峻考驗。
甘肅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著力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生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積極發展新型肥料、新型低毒高效農藥、可降解農膜,下決心解決薄膜殘留對土壤的污染,重點開發以“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生產技術,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秸稈覆蓋”等成熟技術。加大機播、機收和機械化深松。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重點抓好大型灌區續建與節水改造,加快梯田建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持續增加農業生產補貼,加大糧農投入和利益補償力度。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發展特色農業、高效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建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二是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農產品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尤其是加大農產品運銷設施和設備建設力度,緩解農資和農產品運銷壓力;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加快規模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并改善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縮減農資供應和農產品銷售的環節,降低農業成本,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是著力推進新型現代農業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空殼”合作組織的退出機制,提高運行效率。積極培育職業農民隊伍,面對“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的現實,在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同時,積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功能布局、產品布局,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農產品供給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戰略,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應當看到,甘肅發展現代農業也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據悉,本次我市推出的128個項目中,投資金額50億元以上項目2個,投資金額150億元;10億元—50億元項目17個,投資金額276.77億元;1億元-10億元項目72個,投資金額216.86億元。
7月1日,省農業廳和國家開發銀行河南省分行簽署共同推進河南省現代農業建設合作協議。此次省農業廳和國開行河南省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是我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的初步探索,有利于推進我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使強農惠農政策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農戶;
編者按:“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記者 崔云】據英國路透社3月19日報道,泰國最高人民法院裁決,受理檢方就前總理英拉大米收購案提起的刑事訴訟案。泰國最高人民法院19日發表聲明稱,“這起案件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權范圍之內的事,因此我們將接受檢方對英拉的訴訟,我們將第一次聽證會的時間設置在5月19日”。
目前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我們借力京津推動創新發展,就是把京津的科技人才優勢變成河北的新興產業優勢,把京津的服務需求優勢變成河北的服務產業優勢,把京津的金融優勢變成河北的資本優勢。
農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14年繼續縮小。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縮小0.06。專家認為,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我國收入分配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農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14年繼續縮小。“把農民的增收始終作為當前收入分配的重點,一系列加強農民增收的政策執行情況也比以前更加到位,這些因素都使得農民收入增長比城鎮居民快。
其中以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糧食豐收的重要推動力。盡管部分農戶依靠農業保險降低了種植風險,但仍有不少種糧大戶表示,由于農業保險保額低,化解風險作用較為有限。
上蔡縣委書記彭賓昌說:“我們牢記政治責任,完善農業設施,落實惠農政策,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竭盡全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在大路李鄉高標準糧田里,朱里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文獻高興地對記者說。
6月17日,在離三門峽市區200公里的一個深山村——盧氏縣雙槐樹鄉東桃花村,記者見到有著48年黨齡、做過22年村干部的老黨員張石號。截至目前,三門峽市、縣、鄉三級黨員干部圍繞群眾反映的各種生產生活難題,已辦結問題4423個,涉及農戶3.37萬戶。
各地普遍把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專項整治向市、縣延伸,對接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專項整治工作,上下聯動,互動整改,鞏固和深化已有工作成果。對此,中央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將繼續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各地專項整治工作繼續扎實推進。
隨著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富裕起來的商水縣化河鄉農民過年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傳統的奢侈浪費、豪華送禮及祭拜等在馬年春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的新元素,使農村里的年味兒越來越時尚。
近日,國務院在山東召開農業農村工作座談會。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長姜大明和部分省(市)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負責同志、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