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提出,要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規劃經過批準后要嚴格執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現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現象。(《新京報》12月23日《城鎮棚戶區改造力爭2020年基本完成》)
中央召開會議專門強調避免“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現象,說明這種隨意更改城市建設規劃的情形已經引起中央重視,也說明了這類現象在各地的突出和“流行”。事實上,“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確實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種現象的存在,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實在不容忽視。
“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前任的規劃設計總有不如后任發眼的地方,最直接的處理就是改規劃。但改規劃雖然看似僅僅圖紙的修改,但實則確實一系列的后續反應:建設工程更改,設計標準更改,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更改……這些背后,則是大量半拉子工程、半截子工程出現,以及民眾權益受損,大量重復建設、更改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等城市建設后遺癥的出現。同時,“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也無形中嚴重損害了政府決策的嚴肅性,影響政府公信力。因而,對于隨意而為的“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行為而言,必須應該叫停和制止。
實事求是而言,遏止“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畸形,必須首先要弄清其滋生的深層次誘因才好對癥下藥。換一屆領導為啥要“改一次規劃”?首先是政績觀沖動作祟。新上任的領導之所以要大動干戈修改前任的建設規劃,很大程度是為了面子工程,就是要在自己的麾下,在自己的施政之下按照自己思路,給自己的臉上貼金,這些無非是為了政績而使然。因此,要想遏止“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畸形,就必須端正領導干部尤其是主政領導干部的政績觀,不至于出現為了政績觀而隨意追求面子工程的畸形。
其次,換一屆領導之所以要“改一次規劃”,還在于城市建設規劃的監督乏力。按照《城鄉規劃法》規定,城鄉規劃的修訂“組織編制機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眾意見。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鎮人民代表大會和原審批機關提出評估報告并附具征求意見的情況。”但事實上很多地方并沒有落實到位,而是領導拍腦袋決策然后有關部門走程序,監督的到不到位才導致隨意修改規劃的畸形發生。因而要想遏止“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畸形,就必須強化對城鄉規劃的執法監督,并充分發揮民意監督、專家監督等的作用,確保規劃部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其三,換一屆領導之所以要“改一次規劃”,關鍵還在于規劃執法責任追究的不到位。比如規劃修改如果不合法不合規,應啟動問責程序,比如擅自更改規劃如有嚴格的問責監督程序,對違規違法行為依法可以啟動問責,或者對民意反映強烈的擅自修改規劃行為可以啟動問責并從嚴究責,恐怕也沒有人敢隨意更改規劃導致“短命規劃”出現了。因而,唯有強化對規劃執行的問責,以及對修改規劃失職失責進行嚴厲究責,才能從根本上遏止“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畸形發生。(許朝軍)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這些規劃能容納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誰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這些規劃能容納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誰來???
交通擁堵如腸梗阻,空氣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圍城好比惡性腫瘤,文脈隱沒好似失魂落魄……有人用刺眼的比喻,來警醒當前“城市病”有多嚴重。
產業發展了、城市配套完善了,人口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聚集,從而順理成章地推動房地產業的需求與發展。而這,才是樓市健康發展、理性繁榮的正常邏輯。
10月24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河南省產業發展研究會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行。為了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省發改委下屬的河南省產業發展研究會籌備成立了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專業委員會。
有網友調侃說,“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通篇鬼話,不及領導一句話”,如此這般折騰,勞民傷財不說,最終失掉的還是政府公信力。
作為行政核心機構,政府部門要在堅持深化改革革的同時,加強問題導向,結合實際,切實推進政府工作轉變。
改造工程,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拆遷、改造能給百姓帶來方便的各種民生工程。按理說,改造工程關乎百姓福祉,是順民情、合民意的民心工程,百姓應該擁護支持才對。
流淌千年的北汝河緩緩地從汝州城中穿過,碧波蕩漾的河水映射出了汝州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詮釋著這座古城的繁華與興盛,不經意間,它蜿蜒如絲帶般的身姿悄然變化,驀然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時尚。
11月2日,記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獲悉,平頂山市城市總體規劃得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的批復。
近幾年 鄭州正面臨發展新機遇 在中部崛起的最強音中 上演著一場聲勢浩大的城市生長計劃
當“中國最缺‘下水道市長’”的呼聲,在暴雨后變得日漸強烈;當有些地方在城市規劃時忽略居民實際需求,激起輿論一片質疑,城市建設該何去何從,讓人沉思。平心而論,很多地方對城市規劃也是力求科學、高度重視,為了“高規格”“高標準”,到外地參觀取經學習開眼界,請中外專家學者論證設計。
建筑“短命”,從根本上來說多是人為因素所致。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還應加強公眾的“規劃參與性”, 保證城市規劃的公眾知情權、建議權,充分保障公眾的切身利益,堅定不移地走高效、節約、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