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穩金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2018年08月03日11:54  來源:南方網

                5034

                  ——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系列網評之四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釋放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六大信號。其中一個信號就是:防范風險,金融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7月31日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189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中國經濟繼續表現強勁,在加強金融監管、持續推動經濟開放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取得進展,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6.6%。事實上,在新時代的節點上駐足回望,可以發現五年來中國發展答卷的靚麗多彩: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思所以危則安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解決了過去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穩中有變,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風險隱患。尤其是金融領域,宏觀杠桿率偏高、金融監管體制不完善、違法集資等問題都不容忽視。隨著去杠桿穩步推進,金融如何既有效防范風險又服務好實體經濟,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也已經成為了金融立業之本。事實上,金融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也就必須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為抓手,連接供求、組織資源,在修復國內經濟失衡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在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不斷加大情況下,必須樹立質量優先、效率至上的理念,優化融資結構體系,打造能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金融鏈。

                  創新是推促金融業前行的動力,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明確提出,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有持久生命力的金融創新,是符合和適應實體經濟活動穩定發展需要的創新。而今圍繞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需求進行金融創新,就必須把準實體經濟的脈,不僅要推進產品創新、流程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還應進行制度創新。通過聚合創新力量,以源頭活水澆灌實體經濟茁壯成長。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化解重大風險,關鍵還在于未雨綢繆。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需要標本兼治,有效消除風險隱患。而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就在于“穩金融”,防控金融風險。這就需要緊緊圍繞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安全工作落實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南方網楊飛)

                  (作者是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章關鍵詞:實體經濟;金融創新;風險隱患;金融風險;防范化解 責編:王芳菲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晉江:咬定實體經濟 發力轉型升級

                  從落后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前十,晉江縣域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在晉江鞋業博覽會調研時,就曾向企業家提出自己的思考。

                • 減稅政策發力 助力實體經濟穩健增長

                  我國深入推進增值稅改革,今年增值稅減稅將超過4000億元。今年5月1日起,我國主要兩檔增值稅稅率17%和11%均下調一個百分點,企業獲得了新的稅收紅利空間,特別是制造業成為這輪減稅的主要受益者。

                • 實體經濟應聚焦“高質量”與“可持續”

                  更好推動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就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 這項收費將退出歷史舞臺 你能省下一筆錢了

                  采取上述措施,加上增值稅率調整后相應下調鐵路運價,預計全年降低物流成本120多億元。專家介紹,此次出臺的措施不僅使物流降本增效,還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 振興實體經濟要用好四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不僅為振興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也廓清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

                • 楊建國獲聘河南省江蘇商會戰略發展顧問

                  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正式獲聘為該商會戰略發展  顧問。”  楊建國說,歡迎致力于投資河南,抓住河南縣市發展機遇的企業以及企業家,攜手老楊會客廳,一起共贏未來。

                • 河南物流行業降本增效 實體經濟“輕裝上陣”

                  我省企業降成本再迎利好。增效方面,實現跨省大件運輸并聯許可全國聯網,由起運地省份統一受理,沿途省份限時并聯審批,一地辦證、全線通行。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王玲杰表示,物流降本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屬于“顯績”,物流增效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屬于“潛績”,二者雙管齊下,才能協同發力,惠及長遠。

                • 扎實推進實體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努力提升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扎實推進實體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 明年實體經濟將迎新機遇

                  據了解,2017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在各領域頻頻發布多項降成本措施。通過深化電價、天然氣改革,規范金融等領域收費等措施,已經累計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700億元。

                • 楊建國:振興實體經濟,離不開招商引資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要做好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同步升級,探索完善重大項目招引機制,推動招商引資質量和效益提升。

                • 各地加大降成本政策力度

                  記者日前在多地了解到,一段時期以來,為推進實體經濟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各個方面持續推出降成本措施,并且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

                • 以服務實體經濟化解防系統性金融風險

                  實物資產都有一定的風險,金融市場交易的各種金融工具可以使偏好風險的投資者承擔風險,使厭惡風險的投資者規避風險,如股票、債券、信貸等。

                • 老楊會客廳走進天津濱海暢談實體經濟

                  正如對話中,主持人楊建國和特邀嘉賓梅紹華共同總結的一樣:天津濱海也許是這一輪全國振興實體經濟的最佳樣本。

                • 天津濱海也許是這一輪全國振興實體經濟的最佳樣本

                  正如對話中,主持人楊建國和特邀嘉賓梅紹華共同總結的一樣:天津濱海也許是這一輪全國振興實體經濟的最佳樣本。對話中,楊建國和梅紹華與在場企業一起,梳理出了振興實體經濟天津濱海模式的六個維度。

                • 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需政府企業各盡其力

                  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如果不能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就無法在市場上立足。目前,企業在通過自身努力降低經營成本方面仍有較大空間。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