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3日08:31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從落后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前十,晉江縣域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2014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晉江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做出批示,指出:“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國更宜多發展中小城市及城鎮。”而晉江緊緊咬住實體經濟不放松,交出了一份新答卷。
這段時間,俄羅斯世界杯吸引了世界目光,身著晉江品牌的少年友誼賽也亮相莫斯科。可放在十幾年前,“晉江制造”卻有著另外的符號感。
像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起家的中小城市一樣,晉江該如何摘掉“代工基地”和“低端品牌”的標簽呢?十八大以來,晉江企業抓緊轉型升級。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縣城里,由企業自己創建的各級技術中心、智能工廠就達138個。一個縣級市如今還有著7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和13個院士工作站。
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在晉江鞋業博覽會調研時,就曾向企業家提出自己的思考。
晉江企業在創新中邁出了大步子,有的企業研發投入甚至從最初的不足1%提升到現在的5.7%,遠超同行業的國際巨頭。但技術創新是筆“燒錢”的買賣,之前手上積累的資金到底該何去何從?晉江其實也走過彎路。
依托長期打下的制造業基礎,咬住實體經濟不放。十八大以來,晉江由實體經濟創造出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占比都在95%以上。
如今,晉江已擁有“中國鞋都”“中國傘都”等14個“國字號”區域產業品牌。而品牌走出去,心卻留下來了。在晉江有個奇特的現象,企業做多大,總部卻還留在這個彈丸小縣。
打造服務型政府是晉江經驗的又一法寶。從“質量立市”“品牌立市”,再到后來的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晉江經驗“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的思想,讓黨委政府在發展的關鍵時刻,不越位,也不缺位。
十八大以來,晉江逐漸形成了紡織服裝、制鞋2個千億產業集群,和食品、建材等5個百億產業集群。工業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800家。晉江不斷踐行“晉江經驗”,為縣域經濟發展提出新的實踐總結。
我國深入推進增值稅改革,今年增值稅減稅將超過4000億元。今年5月1日起,我國主要兩檔增值稅稅率17%和11%均下調一個百分點,企業獲得了新的稅收紅利空間,特別是制造業成為這輪減稅的主要受益者。
更好推動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就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采取上述措施,加上增值稅率調整后相應下調鐵路運價,預計全年降低物流成本120多億元。專家介紹,此次出臺的措施不僅使物流降本增效,還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不僅為振興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也廓清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
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正式獲聘為該商會戰略發展 顧問。” 楊建國說,歡迎致力于投資河南,抓住河南縣市發展機遇的企業以及企業家,攜手老楊會客廳,一起共贏未來。
我省企業降成本再迎利好。增效方面,實現跨省大件運輸并聯許可全國聯網,由起運地省份統一受理,沿途省份限時并聯審批,一地辦證、全線通行。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王玲杰表示,物流降本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屬于“顯績”,物流增效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屬于“潛績”,二者雙管齊下,才能協同發力,惠及長遠。
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努力提升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扎實推進實體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2017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在各領域頻頻發布多項降成本措施。通過深化電價、天然氣改革,規范金融等領域收費等措施,已經累計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700億元。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要做好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同步升級,探索完善重大項目招引機制,推動招商引資質量和效益提升。
記者日前在多地了解到,一段時期以來,為推進實體經濟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各個方面持續推出降成本措施,并且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
實物資產都有一定的風險,金融市場交易的各種金融工具可以使偏好風險的投資者承擔風險,使厭惡風險的投資者規避風險,如股票、債券、信貸等。
正如對話中,主持人楊建國和特邀嘉賓梅紹華共同總結的一樣:天津濱海也許是這一輪全國振興實體經濟的最佳樣本。
正如對話中,主持人楊建國和特邀嘉賓梅紹華共同總結的一樣:天津濱海也許是這一輪全國振興實體經濟的最佳樣本。對話中,楊建國和梅紹華與在場企業一起,梳理出了振興實體經濟天津濱海模式的六個維度。
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如果不能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就無法在市場上立足。目前,企業在通過自身努力降低經營成本方面仍有較大空間。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
實體經濟是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點,也是未來發展的最大依憑。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與世界經濟長周期進入下行階段交匯的大背景下,我們只有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才能培育發展新動能,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