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共享網絡之利 齊擔安全之責

                2014年11月27日15:31  來源:經濟特區報

                5034

                   首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24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副組長劉云山在啟動儀式上發表講話,并參觀了網絡安全公眾體驗展。

                   每年11月最后一周被定為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今年宣傳周的主題表明,網絡安全與網絡文明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離開了網絡安全,網絡就不可能滋養文明,甚至反生其害。

                   在網絡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時代,人們共享著網絡給現代社會帶來的紅利,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網絡安全的挑戰。動動手指,電商就能根據網絡預留信息給“鼠輩”、“鍵人”們送貨上門;共享手機位置,就能搜索到周邊的美食;上傳手機通訊錄,就能免費上網通話……網絡已經變得“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但當有一天,我們莫名其妙地接到各種騷擾電話或短信,甚至因信息泄露而遭遇網絡詐騙時,也許才會真正意識到,網絡安全對現代社會是何等的重要。

                   加強網絡安全宣傳工作,與互聯網發展戰略和公眾利益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深圳因應互聯網的發展,培育了華為、騰訊、中興等一大批互聯網龍頭企業;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在深圳這座“中國最互聯網城市”,互聯網普及率更是高達84.2%。在今年的“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排行榜”上,深圳第三次摘下桂冠,被主辦方譽為“新媒體特區”,在政務、商務、社會生活、輿情等方面形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深圳模式”。

                   網絡安全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沒有誰能夠獨立完成維護網絡安全的使命。毫無疑問,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工作,各個環節協同起來,有助于提高網絡使用者的媒介素養,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樣一來,對市民的自身信息安全,對深圳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推動深圳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都會起到巨大作用。

                   在一個健康的網絡空間中,違法者受懲,守法者獲益應當成為常態。劉云山強調:“要大力宣傳互聯網建設管理的政策法規,宣傳上網用網行為規范,引導人們增強法治意識,做到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沒有了法治對網絡空間的有效治理,網絡空間就會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將會肆無忌憚,威脅著每一個網絡使用者的信息安全。在深圳邁向一流法治城市的道路上,法治化是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突破口。全社會一齊努力起來,做到懂法、守法、用法,用法治筑起維護網絡安全的堤壩,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如果像《瓦爾登湖》中的梭羅那樣,到一塊與世隔絕的地方,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不享受網絡提供的便利,網絡安全也許是個無需討論的偽命題。但是,當人和網絡交織在一起,要共享網絡給我們創造的生活便利時,那就要協同起來共建網絡安全,這便是網絡使用者在享受權利后,應履行的責任之所在。(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文章關鍵詞:媒介素養;網絡文明;網絡安全;網絡詐騙; 責編:安文靖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媒介素養是門基本功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生動地講,“現在高級領導同志,甚至中級領導同志都有一種感覺,沒有報紙便不好辦事”。

                • 軍報吁提高“微素質”:抹黑雷鋒等謠言余毒未消

                  前段時間,“duang體”“任性體”等網絡微語言在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上火了一把。事實上,越是“熱”事件,越要“冷”處理,學會從全局看問題,從細微處辨真偽,防止以偏概全,武斷下結論。

                • 涵養媒介素質 才有最美和聲

                  在這人聲鼎沸的言論廣場上,多一點自律,多一點開放,多一點包容,我們才能不負時代的饋贈,也才能經受起來自現代化的檢閱  “看羊年春晚,最累的是手。身處“新集體生活”這個社會轉型的實驗場,多一點自律,多一點開放,多一點包容,我們才能不負時代的饋贈,也才能經受起來自現代化的檢閱。

                • 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

                  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最關鍵的是要有“陣地不能丟”的憂患意識,有“興利除弊”的媒介素養,有“能力升級”的創新精神  上世紀30年代,電影剛剛在中國小成氣候,上海電影界形勢復雜,黨內不少同志主張不要去蹚這潭渾水。將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實現夢想的力量源,我們應該有這個心氣兒,更應該有這種能力和作為。

                • 多家知名網站聯合打造國內首個辟謠平臺

                  據記者了解,平臺在運行過程中由千龍網負責內容搭建;搜狗負責數據整合;新浪微博、搜狐、網易、百度提供辟謠信息。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網絡信息服務管理處處長陳華介紹,建設聯合辟謠平臺是北京市開展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的重要舉措。

                • 環球時報:高智商、情商、媒商是官員基本素質

                  對領導干部來說,如何適應這種新形勢,學會和媒體,包括新媒體打交道,即盡快提升智商、情商和媒商。近年來屢屢出現的“雷人官話”現象,折射出部分官員媒介素養缺失、執政理念失范。

                • 寫色情小說逐作家夢 暴露媒介素養缺失

                  27歲男子王明創辦“耽美小說網”,傳播1200余篇描寫男同性戀情的小說。依筆者之見,警惕“色情寫手”年輕化,需從提高青少年媒介素養入手,強化青少年自身,才能百“毒”不侵。在網絡時代中,既然不能徹底扭轉社會的不良取向,每一個公民卻可以從自身做起,提高媒介素養。

                • 主播"性暗示"博眼球

                  近日,某短視頻平臺,一名叫“吃貨鳳姐”的女主播,上傳了大量視頻作品,其中不乏表演生吃奇特物品的內容,如活吞金魚、生吃面包蟲、燈泡、仙人掌等。

                • 完善規則,過好數字生活

                  數字生活需要用規則來看護,無論這一規則是關于人與人如何相處,還是虛擬與現實之間如何切換、傳統行業與新興技術之間如何融通。

                • 祝華新:輿論場已形成多元治理良性機制

                  網民對于各項網絡治理行動總體表示關注,百度以“網絡治理”為關鍵詞的相關搜索結果有近50萬條,新浪微博相關帖文近350萬條。不同社會學、人口學背景的網民對各項網絡治理行動的支持度并沒有表現出明顯差別。

                • 舞好新媒體“雙刃劍”

                  新興媒體不僅給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而且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乃至國際關系等各方面產生了廣泛影響。

                • 網絡安全須擰緊“釘”扣緊“弦”

                  對此,早在今年2月份,中央便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深刻顯示出了國家在保障網絡安全方面的頂層設計意志和堅強治理決心。在具體措施上,當以持續推動網絡法治、增強網民安全意識和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等方面,作為推進網絡安全建設和治理主干道。

                • 請網友揭牌是“拜人民為師”的忠實踐行

                  2011年7月17日下午,在熱烈的掌聲中,“黃河野人”、“寒江雪”兩位網友,為鄭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正式行文批準成立的“中共鄭州市委、鄭州市人民政府媒體網絡事項督辦中心”(ZZIC),揭開了紅蓋頭。而截止6月底,作為鄭州市委、市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的ZZIC共受理網絡媒體反映事項14063件,辦結回復13563件,辦結回復率96.4%,成為網友心中的“金牌網友”。

                • 請來專家講新聞 提升政府公關力

                  6月19日上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董關鵬受邀為新鄉縣700多名副科級以上干部講授“新聞課”,旨在提高領導干部與媒體打交道能力。董關鵬建議,各級領導干部要善于與媒體記者打交道,要樂于、善于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

                • 廳官眼中的網絡管理

                  還有觀點認為,互聯網出現信息真假難辨、輿論容易形成“一邊倒”的原因,還在于中國人喜歡“圍觀”,“很多人不是在發出聲音,而是在發泄情緒”。西部一省委宣傳部機關黨委書記認為,目前互聯網也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她所在的省至少有5個以上部門在管互聯網。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