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財產品市場變化看券商固收業務創新

                2013-05-22 08:47    來源:上海證券報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銀行理財周報顯示,上周(5月11日-5月17日)54家銀行共發行了434款理財產品,周環比來看,發行銀行數增加3家,產品發行量增加14款。但是,投向不明的其他類理財產品占比則連續第二周下降,至44.47%;而4月該類產品占比達50.61%,上周降幅明顯。

                  投向不明的其他類理財產品往往是投向于銀監會8號文限制的非標準化債權類投資標的。此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持續下降,主要是由于部分銀行在上月銀監會8號文公布時,其非標債權類理財產品已經超過了該文件規定的比例。如:根據去年末的公開資料測算,民生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和南京銀行等上市銀行的理財產品非標準債權資產都已超過35%上限。因此,為了應對8號文,降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占比,從上月中下旬至今,一方面很多銀行不再發行投資于非標債權的理財產品;另一方面,很多銀行增大投資于標準化債權的理財產品規模,加緊配備債券,甚至于瘋狂搶購,一度使得受債市違規行為影響而下跌的債市重拾升勢。

                  非標準化債權類的理財產品,其實質是將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分別從資產端和負債端出表,將某些企業受限制的間接融資行為變為形式上的直接融資。這也是銀監會限制該類理財產品的占比的原因之一。

                  由于8號文的限制,目前銀行的這種出表融資行為以及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這無疑為券商的固定收益、資產管理和投行部門提供了一個新的業務機會。券商除了可以以新的通道業務模式為銀行提供出表服務外,還可以通過券商的約定式回購、專項資管計劃、資產證券化、中小企業私募債等創新業務方式,為這些受限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將非標準化的債權轉換成標準化的債權,同時為自己的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投資產品和服務。這對于增加固定收益市場的產品品種和規模,提升券商創新業務能力都有積極的意義。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