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 > 財經觀察 > 正文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提速

                2018年02月23日09:34  來源:經濟日報

                5034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提速 

                  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但其產品規模擴張卻呈放緩態勢。一邊是監管加碼,一邊是理財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凈值化轉型已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如果要給去年銀行理財的表現打分,那就給個‘優秀’吧,收益率還挺高的,我挺開心。”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張霞這樣告訴記者。

                  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可觀,贏得了不少投資者的心。融360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12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3%,創29個月新高,全年漲幅為0.83個百分點。而在過去的一年,銀行理財收益持續處于上升通道。

                  與投資者的興高采烈相比,對銀行來說,恐怕很難用愉悅來形容:一邊是監管加碼,一邊是理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轉型已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規模擴張態勢放緩 

                  自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第一只銀行理財產品至今,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高速擴張,迅速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的“領頭羊”。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的產品形式及業務模式也逐步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和多樣化,作為獨具特色的“低風險,中等收益”的資管產品,填補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空白,成為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主流模式。

                  “在經歷了多年的狂飆突進之后,銀行理財產品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快速發展了。”某城市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說。

                  數據顯示,雖然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但其產品規模擴張卻呈放緩態勢。據普益標準數據監測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47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包括外資銀行)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122290只,年內增速居于高位;存續規模估計為28.88萬億元,較年初減少0.17萬億元。

                  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比上一年少增5萬多億元。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速自2016年已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16年以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保持50%左右的增長率,但2016年全年增速已從2015年的56%顯著下滑至24%。

                  競爭加劇、監管趨嚴,銀行理財的發展既有外患又有內憂。2017年,銀監會在銀行業全系統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在“三違反”專項治理中,各級監管機構共檢查發現問題11534個,涉及金額4.15萬億元,同業、理財等具體業務領域的問題最為突出。

                  不僅如此,從2017年一季度起,中國人民銀行在MPA評估時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在具體操作上,將表外理財資產在扣除現金和存款之后納入廣義信貸范圍,納入后仍主要對新的廣義信貸余額同比增速進行考核和評估。同時,2017年11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資管新規”)出臺,明確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這意味著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凈值化產品轉型,而當下凈值型產品的占比還不到10%。

                  在嚴監管、強監管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新一輪轉型迫在眉睫。

                  凈值化轉型是大勢所趨 

                  在業內人士看來,凈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是資管新規中對于銀行理財業務沖擊最大的條款,未來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轉型為凈值型。

                  “從銀行內在需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期望通過凈值化管理轉移風險并實現成功轉型。”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突出矛盾在于,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即是“實際收益”,產品到期銀行應當足額兌付,相關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盡管就產品合同而言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現實執行的效果則是“賣者全責,買者無責”,這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顯然不利。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對銀行來說,需要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形態對接實體經濟新變化,用合理的凈值波動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以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從數據上看,當前銀行理財凈值型產品的發行數量較過去已有大規模的增長。普益標準的數據匯總顯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90721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89538款,凈值型理財產品1183款。相比于2016年,凈值型產品發行數量同比增長56.27%,其迅速擴張的態勢與該類產品的整體收益表現以及監管政策方向密不可分。

                  不過,對投資者來說,還需透過現象看到產品的本質。由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還處于市場摸索期,特別是涉及銀行理財所投基礎資產估值方法的差異,導致銀行凈值型產品具有“真偽”之分。

                  “真正的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應當類同于開放式公募基金產品,采用市值法估值,即由基礎資產價格市值變動直接映射至產品單位凈值變化。若按照目前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采用的成本攤余法估值,即由資產收益平均攤至每日,會導致產品凈值均勻變動,無法真正暴露基礎資產風險特征。”魏驥遙表示,如果基礎資產存在期限錯配,一旦變現很可能對資產價格產生擾動,此時簡單采用成本法估值就無法體現市場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偽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

                文章關鍵詞: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 責編:王永芳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緬甸北部一銀行發生爆炸 致至少2人死亡22人受傷

                  據外媒報道,緬甸北部一家銀行當地時間21日發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22人受傷。當地時間21日,緬甸北部一家銀行發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22人受傷。”  緬甸武裝部隊總司令辦公室指出,事件造成22人受傷。

                • 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近30萬億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9.5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同比下降21.94個百分點。

                • 部分銀行暫停開發貸:房企融資渠道窄 有土地流標

                  部分銀行已暫停受理房地產行業新增授信,或暫停房地產開發貸業務。同時,信托業人士透露,在嚴監管背景下,信托公司地產融資業務更趨審慎。

                • 銀行業績回暖 不良壓力緩釋

                  截至24日,已有12家A股上市銀行“曬出”2017年業績快報。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大部分上市銀行的盈利和資產質量均處于改善向好階段。

                • 去年銀行結售匯逆差回落逾六成

                  對于中國外匯市場和跨境資金流動形勢而言,2017年可謂“轉折之年”。國家外匯管理局1月18日最新公布的多個數據表明,在持續了三四年的資本凈流出后,2017年跨境資金流動開始轉向基本平衡。

                • 銀行也能辦社保卡了!鄭州63個網點供市民選擇

                  自1月16日起,中國工商銀行鄭州市區內50家網點,中國銀行鄭州市區內13家網點可以正式受理社會保障卡相關業務,市民可根據自身需要就近選擇辦理。

                • 銀行做二房東預付數年租金 有房你愿嘗試嗎

                  今年,住房租賃領域的創新接連不斷。繼官辦租賃平臺、信用免押金租房等出現后,一些銀行也開始探索新型住房租賃金融產品,銀行做起“二房東”的背后,租賃交易將迎來哪些新體驗和問題?

                • 銀行和房企搶灘租房市場 傳統租房行業或將洗牌

                  事實上,除了國字頭的銀行和龍頭房企以外,騰訊、阿里、京東等從互聯網起家的資本巨頭近期也在紛紛殺入租房市場。

                • 14家銀行排隊 審核趨嚴

                  與銀行上市熱情持續高漲形成對比的是,銀行IPO審批節奏放緩。截至20日,滬深兩市共有14家銀行在排隊,但僅有成都銀行完成過會。銀行IPO已出現“堰塞湖”現象。

                • 銀行嚴控房貸總額 2017年房企業績盛宴猶在

                  目前大部分銀行已經開始執行首套房貸款利率為基準上浮10%。除部分外資行及少數優質客戶執行上浮5%外,上浮10%已經成為房地產市場剛需的主流。從趨勢看,2018年也會延續這一變化。

                • 11月銀行結售匯再現逆差

                  在連續兩月順差之后,我國銀行結售匯再次轉為逆差。國家外匯管理局18日數據顯示,2017年11月,銀行結匯1474億美元,售匯1549億美元,結售匯逆差75億美元。

                • 銀行委外進入“量縮質增”時代

                  今年以來,銀行委外規模結束了2014-2016年的急速擴張態勢,進入下降通道。據券商估算,三季度末銀行委外規模較一季度末下降逾萬億元。

                •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年末翹尾

                  進入年末,銀行理財產品如期出現翹尾。據機構數據顯示,上周(11月24日~11月30日)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3%,較前周上升了0.06個百分點,今年首次突破4.7%關口。

                • 逾九成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凈值化”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 銀行理財發行回暖 發行數量收益率雙升

                  隨著11月中旬我國北方地區普遍開始供暖,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也有升溫跡象。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銀行頭條

                浦發銀行專注并購金融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浦發銀行專注并購金融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保險頭條

                中國太保榮獲上海金融創新獎多個獎項

                股票資訊

                財經要聞

                網站簡介 | 招聘信息 | 會員注冊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