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投行針鋒相對銀行股 陰謀論盛行

                2013-03-21 08:43    來源:東方財富網

                  日前,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出中資券商與外資投行的大PK——招商證券與摩根大通(業內俗稱“小摩”)對中資銀行股展開多空爭論。而在另一個市場,銀行股板塊近兩日連續飄紅,銀行股昨日更引領大盤上漲。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過往幾次外資投行唱空中資銀行的結果均以銀行股大漲收場,但有關“外資投行一邊唱空一邊抄底”的陰謀論一直懸而未決。

                  中外資投行針鋒相對

                  據記者了解,這場多空激辯起源于摩根大通分析師在17日發表的《中國銀行——對于政策風險的更多關注將使股價承壓》以及18日的《來自增長及通脹的擔憂——調降中國股市至“減持”》兩份研究報告。根據近期經濟增速減緩、通脹隱憂上升、貨幣政策收緊以及影子銀行清理等不利因素,小摩分析師判斷中資銀行股可能承壓。

                  小摩發表唱空報告后,招商證券分析師肖立強在一封發送給投資者的電子郵件中稱,“面對又一次的海外大行無厘頭式看空行為,有必要先理性分析其言論,再給予回應,以正視聽”,并援引其之前發布的研報對小摩觀點逐條反駁。

                  更加針鋒相對的是,小摩下調了中國股市的評級至“減持”并建議投資者做空四大國有銀行,招商證券則稱由于銀行業績穩定增長、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擴容帶來新入市資金以及估值相對較低等原因,2013年銀行股會有20%以上的超額收益,建議大幅提高銀行股配置。

                  肖立強在郵件中稱,根據經濟短期波動而看空銀行是非常短視的,另外消費物價指數(CPI)溫和上行對銀行的定價和息差是利好,還稱“目前銀行業市盈率(PE)5.7倍、市凈率(PB)1.05倍,在這樣的價位建議做空,無疑會將人帶到溝里……我們要堅定信心,別讓外資再次抄底”。

                  記者發現,一方是外資券商的犀利唱空,另一方則是中資券商抱團堅守多方陣營。近日東方證券、長城證券、中原證券和國都證券等紛紛給予中資銀行“強于大市”、“推薦”、“繼續積極看好”等正面評價。

                  第三方:有夸大風險之嫌

                  對于這場火藥味十足的多空爭論,第三方怎么看?

                  香港輝立證券董事黃瑋杰對記者表示,他認為小摩對中資銀行的風險判斷有夸大之嫌,“首先中國城鎮化將支持銀行的貸款收入增長;其次,雖然影子銀行增長快,但銀行資產質量并沒有惡化;最后,央行也不愿意看到銀行利潤受到太大沖擊,利率市場化一定會循序漸進”。

                  此外,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也并不認可小摩的看空觀點,他表示,中資銀行與中國經濟的相關性很強,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只要能保持一定的增長,實體經濟對銀行就會不斷產生金融需求;而監管機構并不會取締影子銀行,只是規范其發展,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水平。不過曾剛認為,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利率市場化,中國銀行的盈利增速可能會從目前的20%~30%逐步下降,甚至降至15%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小摩發表研報后的兩天,即3月19日和20日,國內A股銀行股迎來一波上漲行情,昨日16只上市銀行股的漲幅均大于2.05%,其中中信銀行漲停。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2012年9月一些外資投行接連發布唱空民生銀行AH股的報告,引發包括巨人網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玉柱在內等中資投資者的強烈不滿。去年12月上旬,民生銀行在A股銀行股集體反彈中脫穎而出,史玉柱更是在微博中戲謔,“惡意做空民生銀行的壞蛋,內褲輸掉了”。

                  肖立強認為,雖然中資機構、投資者與外資投行關于銀行股的多空激辯輪番上演,但外資投行的看空言論都被之后的市場表現打敗。

                  陰謀論盛行

                  有國內分析師認為,外資投行和研究機構多次利用中外統計口徑的差異,夸大中國地方政府負債以及中資銀行的不良資產,如果將這些報告與前段時間華爾街大舉做空中國概念股相聯系,能推斷出有一些外資公司企圖制造恐慌渾水摸魚。

                  實際上,有市場人士注意到,外資投行在多次唱空中資股票的同時存在反向操作的嫌疑,即唱空打壓股價,再逢低吸納。不過,黃瑋杰說:“在沒有確鑿證據被發現之前,這些猜測都只是陰謀論。”

                  1月31日路透社報道稱,摩根大通臺灣基金部門將在臺灣融資1.5億美元用于投資中國內地A股,這令上述陰謀論更加撲朔迷離。

                  證券時報記者昨日下午就上述事件采訪摩根大通中國區及亞太總部有關部門,但截至發稿時并未獲得回應。

                  “如果外資投行進行反向操作也不奇怪,畢竟中資銀行股的估值十分便宜,分紅也不錯。”香港銀河證券業務發展董事羅尚沛說。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資券商QFII交易員則對證券時報記者說:“一般來說,券商研究部門的觀點不一定代表自營部門的觀點,即便真的有所謂的反向操作也不奇怪,不能說明這家投行一定是有陰謀的。”(蔡愷)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