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貸理念標準化技術輸出機構前景可期

                2013-03-01 09:58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在規模化管理的前提下,作為小貸公司實質運營方的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公司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一旦實現規模化,小貸核心理念、專業技術與管理模式的輸出將比單純資本輸出的影響更加深遠。在此模式下構建的標準化體系以及龐大的渠道和客戶資源增加了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公司的業務和機構形式的擴展可能性。

                  投融資服務平臺

                  在爆發性增長的行業中,核心技術和服務提供商的市場也是極其可觀的。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公司的管理與服務非常全面。其中,投融資平臺服務的價值是極高的。

                  對于一個以資金為主要產品,而又無法吸收存款的行業,其融資必定是持續性的、結構性的。小貸技術及管理輸出公司作為實質的小貸公司運營方,對小貸公司的具體風險和資金規劃性是十分了解的。在標準化降低風險、規模化保證體量、收益記錄良好的情況下,若以標準化小貸資產作為統一品牌,打包貸款,推出資產組合產品,打造統一資產交易平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這樣的平臺可以獲得一定的議價能力和多元化融資能力。相對統一的模式產生了標準化產品和服務,和相對確定的風險水平。而規模化、標準化和良好經營記錄是決定資產交易價格和交易數量的重要因素。只有規模化才能實現市場的大宗交易和多元化融資。只有標準化才能使其歷史績效保持延續性。規模化和標準化產品是獲得議價能力、實行多樣化融資的關鍵。

                  即使是小貸公司成功上市,這個投融資平臺仍然能發揮重要作用。小貸公司對資金需求是持續性和多樣性的,上市募資和增發并不是其解決資金問題的萬能辦法。事實上,小貸公司若是上市,反而使得該投融資平臺的作用空間更加廣泛,手段更加豐富。上市為投資者提供了信心保障、退出通道和潛在的“市盈率回報”概念,在財務規范性和政策合規性上帶給投資者信心。投融資平臺可以通過結構化金融產品的運作吸引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同時減小了投資者的風險擔憂。

                  小貸行業控股公司

                  小貸技術及管理輸出公司對于這些小貸公司的了解是無人能及的。在小貸公司運營良好的前提下,前者完全有可能會實行縱向并購,獲取行業控股的地位和更深的行業參與度,形成小貸行業金融控股集團的雛形。

                  從技術角度講,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公司作為小貸行業核心供應商,若是其技術成熟,切實幫助小貸公司降低風險、提高運營效率,實現社會效益,那么商業前景和政策優勢都是良好的。只要財務指標滿足條件,獲得上市資格可以期待。其亦可以通過上市募資來收購它管理下的優秀小貸公司。在現實中,其本來已可能通過關聯公司擁有小貸公司的股份,那么盡可以將這部分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或者優先收購該小貸公司其余部分股份達到合并報表和實質控制的目的。

                  而小貸行業控股公司是否轉制為聯合商業銀行,在充分考慮吸儲能力、商業成本和監管成本的前提下,也值得謹慎論證和實踐。

                  小微綜合金融服務機構

                  小貸公司服務的是小微企業及其擁有者、中產階層、個體工商戶這樣的群體。這個群體除了剛性信貸服務以外,其綜合金融服務需求正在凸顯。

                  以綜合理財為例,中產階層及大眾富裕階層逐漸增多,對財富管理有著巨大需求。但是中國的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少,資產證券化水平低,產品選擇少,受到最低投資額限制等,該群體基本找不到合適的財富管理機構。目前的傳統和國外金融機構目光均集中于高凈資產人群;龐大的中產和富裕人群,卻缺乏相應的服務。

                  扎根于基層的小貸公司的業務擴展性是極強的。在小貸運營管理中,形成一大批的客戶基礎數據、信用記錄報告及分析結果。小貸公司相對于大銀行來說,是草根金融,更加“接地氣”,更容易了解中產階層的需求,在服務這個階層上有更多經驗。

                  國家金融政策層面上逐步放開了第三方理財、第三方支付在內的多種準金融牌照,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和合理創新。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機構依托于其服務小微群體的優勢,也有可能成為包括小貸、綜合理財、中間業務、資產轉讓、金融產品銷售代理等業務的全新綜合投融資金融服務平臺。這種綜合金融服務模式的實現,雖然看似遙遠,但也未嘗不能夠期待。

                  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公司極有可能會在小貸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有著良好的前景想象空間。其或許會尋求在行業內做縱向兼并,擴展行業深度,分享更高的利潤,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雛形;或者變身小微綜合金融服務機構。該轉變將拓展其行業參與深度,實現更深層次的行業規模效應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即使機構不能或者不愿做這樣的轉型,而成為一個投融資平臺或專業的技術與管理供應商,也會是支撐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李鈞)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