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熱點溫故信托業2012

                2013-01-04 11:22    來源:證券日報-資本證券網

                  編者按:7萬億元,2012年信托業規模躍居五大金融機構第二位。本版圍繞四大熱點盤點了2012年信托業超常發展及背后潛在的風險,并通過券商的眼光展望2013年信托業的發展藍圖。2013年,信托業將迎來增速放緩風險緩釋,在與基金、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合作中共贏。

                  熱點1:保兌付

                  打破“剛性兌付”苗頭出現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信托業的“剛性兌付”并沒有法律強制性,但是這并不能阻擋信托公司在2012年一次又一次自掏腰包為項目買單。雖然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使得信托產品成為了投資者眼中難得的低風險、高收益的“香餑餑”,但卻并不利于信托行業的長久發展。不過利好消息是,剛性兌付在2012年底正在悄悄發生改變。

                  事實上,從2007年至2011年,還未出現信托業剛性兌付的例子,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方面是因為在2011年之前,信托業面臨的是新增項目規模急劇增長,而存續項目并沒有迎來大規模的集中兌付,因此較大規模的剛性兌付從2007年至2011年這一階段并不存在。

                  然而,2012年,由于房地產宏觀調控以及經濟整體下行等因素的影響,加之信托公司前幾年發行的項目陸續進入兌付階段,部分信托公司的房地產信托及礦產信托等陸續出現資金流緊張進而導致不能及時償還信托借款的問題。

                  多家證券公司及研究機構曾對2012年及今年房地產信托的兌付情況進行了估算。國泰君安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12、2013年房地產信托總到期規模分別為2000億元、2200億元,其中2012年到期規模為2011年的4倍,兌付高峰自2012年1季度將持續至2013年下半年。面臨巨大兌付規模,房地產企業與信托公司共同承擔巨大壓力。

                  截至目前,信托業尚未出現一例集合信托不能按時足額兌付的案例。信托公司出于監管隱性要求及自身聲譽的考慮,往往會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前堵住窟窿,即所謂“剛性兌付”。“剛性兌付”模糊了信托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權責界限,以至于信托公司的自有資金成為了這場接盤游戲中的重要一員。

                  由于剛性兌付的存在,無論是股權類產品還是物權類產品,都被植入溢價回購條款,信托變身類貸款,固定收益產品大行其道。好買基金總經理楊文斌指出,信托的剛性兌付嚴重傷害了信托業自身的發展,因為在剛性兌付的怪圈中,產品的創新變得不再重要、信托的夢想和本質已經被篡改、長久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

                  一篇業內人士在分析信托剛性兌付影響的文章中指出,在剛性兌付的影響下,收益越高的信托產品越受投資者歡迎,久而久之,收益高、質量差的信托產品發行速度快,給信托公司帶來的收益高,會對質量較好的項目產生一定的擠出,這便是信托的格雷欣(劣幣驅逐良幣)法則,是剛性兌付最嚴重的危害。

                  不僅僅是信托公司,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也都經歷著保兌付風波的侵襲。然而剛性兌付這一枷鎖正在被慢慢打破,從去年12月華夏銀行私售理財產品風波到近期中信信托公告旗下三峽全通項目可能出現兌付緊張,業界開始正視剛性兌付可能會帶來的危害,而在信托公司與投資者眼中,這一情結或許也會在2013年之后慢慢解開。

                  熱點2:規模“虛胖”

                  7萬億“虛胖” 亟待夯實質量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底,信托業資產規模達到6.98萬億,同時超過了同期保險業6.92萬億元的規模。信托業成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已經由預期變為現實。

                  信托業再一次在人們的質疑中實現了規模的突破,邁向了7萬億時代,甚至10萬億規模亦不再遙遠。然而在信托業規模繼續實現數字上突破的同時,2012年信托業因管理問題導致的風險事件頻發,從業人員更應汲取教訓,在精耕中夯實7萬億的質與量。

                  盡管飽經風險的爭議,信托業在2012年繼續實現規模的快速增長。信托業協會目前尚未公布截至到2012年底的信托行業數據,但是綜合券商觀點,這一增速在2012年會比2011年及之前超過50%的增速下降,但仍然達到45%左右。

                  從2012年年初的4.8萬億元到2012年11月份的接近7萬億元,信托的從業者思維也在慢慢轉變。曾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不必再按照當下的規模來衡量信托業的影響力,而直接將尺度加到10萬億,想象當信托業規模到達10萬億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而另有券商分析師對記者指出,如果不出現大的政策上的問題,信托業10萬億規模兩年內可期,如果速度快的話,再過一年的時間或許就能看到。

                  信托業規模的快速增長為信托公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將之前關于信托黃金時期即將結束的論斷徹底推翻。然而繁華之下,過去的2012年頻發的信托風險也將信托業管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暴露無疑。

                  2012年年中,中誠信托誠至金開一號被曝光融資方涉嫌巨額民間借貸而遭遇黑天鵝式的危機,該項目規模高達30億元,截止到目前該項目仍在解決當中。

                  2012年下半年,多款藝術品信托卷入藝術品查稅風波,涉及家信托公司的多款產品。同時,由于藝術品信托市場行情走弱,融資類藝術品信托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退出方式等多方面暴露風險。

                  除此以外,今年以來,在基礎設施領域、房地產領域及工商企業等幾乎信托公司所有業務領域都出現了因信托公司風控不嚴格、營銷不利、對市場環境把握不到位而導致的各種問題。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鍔生在2012年中國信托業峰會上指出,信托公司發展中存在四大問題:其一是粗放式增長,很多信托公司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明顯的質量不高和后勁乏力,提高資產管理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將是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其二是親周期發展,機構業務發展呈現出親周期式風險輪動特征,產品設計緊隨市場熱點,產品期限短期化,無法逾越完整的市場波動周期;其三是行業發展趨同,短期利益的沖動,政策調整期的博弈套利,新公司向大公司“學表不學里”的跟風,人才的行業內部爭奪,使眾多公司固步于以融資為主的初級發展階段,對信托本源價值的挖掘不深,堅守資產與財富管理特定領域、肯于長期人才與技術投入、具有長遠發展戰略眼光的公司不多;其四是為當前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很多職業經理人單純從積累業績出發,一味追求當前股東回報,不愿意靜心做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忽視了制度本源的重大商機價值。

                  或許,對于信托公司的2013年來說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將信托資產規模由量的增長延伸到質的增加,增加對主動管理類業務的投入,發掘信托制度本源存在的商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將是新的一年值得信托管理者思考的問題。

                  熱點3:“類信托”沖擊

                  政策松綁 信托公司直面市場化競爭

                  隨著監管部門近期針對各金融行業密集出臺“新政”,除信托之外的基金、保險、證券先后放松政策管制,被賜予類信托業務的牌照,信托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大為改變。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一位券商分析師這樣點評各金融子行業的新政對信托業的影響:信托外患來襲,信托制度被普適,泛資產管理行業迎競爭對手,但是也為信托公司與其他金融行業帶來更多合作機遇。主動管理能力將成競爭法寶,信托公司業績在2013年兩極分化加劇恐不可避免。

                  2012年9月26日,證監會發布了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辦法》,10月31日,又配套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這兩項辦法的實施,預示著基金公司全面資產管理業務的放開。包括明確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針對單一客戶和多個客戶設立“資產管理計劃”,甚至允許其設立準入門檻僅為2000萬元注冊資本的子公司,開展“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投資于金融市場之外的非標準化股權、債權、其他財產權利和中國證券會認可的其他資產,而從多家基金新設立子公司傳出的聲音,類信托業務確實是其初期業務的重心。

                  緊接著是保險行業, 2012年10月12日,保監會發布實施了《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有關事項的通知》等4項新規,目的在于放松對保險資金的管制同時增加其投資范圍,甚至符合條件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還可以申請開展公募的資產管理業務或者申請設立子公司開展專項資產管理業務也就是目前信托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

                  10月18日,證監會發布實施了新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配套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和《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其中擴大了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范圍。這對信托公司現存的業務均產生了很大沖擊。例如,在新規放開之后僅月余,銀證合作便達到萬億元的規模,券商通道成為銀行在信托通道受限之后的有力補充。

                  各金融子行業的新政逐步蠶食信托業賴以生存的制度紅利,使得信托公司在2013年傳統業務領域面臨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競爭。不過多位業內人士也認為,新政還需辯證看待,新政有利于信托公司參與市場化競爭,從而提高管理能力服務意識,使強者更強;險資及券商自營資金投資信托產品的放開,拓寬了信托公司機構投資者的領域;券商、基金、保險行業與信托公司業務領域的交叉,更為今后各行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打開了空間。

                  此外,中國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博士指出,雖然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借監管“新政”獲得了類似信托業務的資產管理業務,其擴展的只是類似于信托的下層功能即“資產管理功能”,并不能延伸到信托的上層功能即委托人的“目的功能”。目前,信托公司仍然是唯一法定的綜合信托經營機構,依托信托的“目的功能”,信托公司可以不斷創新信托業務,拓展信托在私人財富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員工利益保障和社會公益等方面的應用,繼續創造屬于自己的“藍海”,而這些制度優勢顯然是目前其他資產管理機構所不具有的。

                責編:盧一寧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