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人士離職潮剪影:大批從業者奔向圈外

                2012-12-20 09:2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年前想做一個了斷,可能會回到我原來的單位。畢竟是一家大國企,工作、生活都比較舒適,比現在一個苦逼研究員好多了。”北京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劉曉名告訴記者。

                  此時,他正擔任著該基金行業研究員一職,盡管距離基金經理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他已經走了幾年了,仍然尚未到達彼岸。

                  如今,這已不再是他奮斗的目標。

                  在弱市之下,逃離公募圈成為很多基金人的選擇,他們很多人更是直接奔向證券行業的“圈外”。

                  辭別基金圈

                  曾經的大摩華鑫總經理助理、固定收益總監錢輝于2011年6月份揮別公募基金,另外開辟“戰場”。

                  錢輝經歷不俗。自1995年起先后在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美國再保險金融產品公司、美國Brara投資咨詢公司從事證券交易、投資咨詢、投資風險與回報分析、金融產品設計等,2004年9月起擔任大成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金融工程部總監,進入國內基金行業。

                  其業績表現亦不俗,好買基金提供數據顯示他掌舵大摩強收益債券的1年又155天回報率為8.19%,而同期同類產品的回報率為6.71%。其在大摩華鑫基金待遇不凡,為固定收益類總監,同時也是總經理助理。

                  錢輝于2011年下半年辭任基金經理一職,隨后市場并無其身影。如今,記者了解到錢輝再度復出,不過他這次的主戰場已不再是公募基金,亦不是私募基金。他擬投身教育方向,準備開辦“金融界終身EMBA班”,首次在北京、上海招生50人。

                  這不僅讓人聯想到,華夏基金[微博]上海分公司總經理董黎明同樣于去年初辭去高薪厚職,回到山東農村經營農業企業。

                  董黎明是開放基金業最早的從業人員之一,經歷同樣豐富,為復旦大學數學博士,歷任華東理工大學數學系講師、西南證券基金部高級經理、華夏基金北京分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華夏基金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等職。

                  董黎明涉足基金界較早,2001年加盟華夏基金。然而,他于2011年年初離開華夏基金,回到山東成立了一家農業企業,建設蔬菜示范園區和大米基地等,種植銷售健康蔬菜與保健大米,目前公司已經初具規模。

                  記者同時獲悉,基金從業人員轉型的不止上述兩位,亦有去其他人不走尋常路。北京某基金經理離職后,回四川老家開飯店。另外,還有某基金界人士離職后,興辦起私塾,同樣是做教育。

                  效益降低

                  “現在大學的MBA太多了,人才濟濟,缺的不是基金經理。我自己做基金經理的時候,99年我就說,十年以后街上的基金經理比狗多?!?/font>

                  上述這段話出自資深投資人陳繼武之口。陳繼武曾于2003年出任富國基金投資總監,同樣是公募基金界最早的一撥老人,后成立了凱石投資。

                  陳繼武所言并無貶低基金經理之意,但是其相當犀利地指出,如今的基金經理賺錢效應已經不比當年。

                  劉曉名向記者坦言,今年年終獎基本沒戲,公司就只發行了兩只產品,規模幾乎沒有變化,而業績并不理想。

                  “以前的目標就是可以掌舵一個組合,但是現在來看,即使當上了基金經理也沒有太大意思。我現在所在的公司,一年收入大約30萬,當上了基金經理一年50萬。所以,基金經理已經不能和從前同日而語了?!?/font>

                  在基金賺錢效應日益遞減的大勢下,偏股型基金規模也在下降,這已經加劇了基金行業人員變動。根據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基金經理的調整人次超過600次,相比去年增加了六成。但是,基金經理的增加主要是新發債券類基金造成的,而這也曾經造成債券基金經理短缺的局面。

                  具體來看,今年基金經理離職的產品涉及到257只,占全部基金的20%以上。統計來看,離職人數和新聘任人數最多的基金公司皆為華夏基金,分別離任6位,新增聘任13位。

                  此外,今年以來基金經理和高管的變動較往年更加劇烈,已有超過10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發生變動,從方正富邦、國金通用等次新基金公司,到民生加銀、申萬菱信[微博]等小型公司,再如華夏,國投瑞銀等大中型公司的總經理都有變動。

                  有第三方分析師認為,基金行業的陡變始于2008年,資產規模已無法超越2007年,業績和銷售一樣苦不堪言。特別是幾年熊市下來,公募基金業面臨著艱難的生存環境,這已經成為公募基金人才逃離該圈的重要原因。

                責編:盧一寧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