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陷“理財門” 7客戶訴至銀監會

                2012-12-26 09:59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建設銀行也卷入涉嫌違規代銷理財產品風波。

                  昨日(12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爆料稱,目前已有7名投資者在建設銀行吉林省白城市海明路支行(以下簡稱建行海明支行)被誤導購買了東北證券3號券商集合理財產品 (以下簡稱東北證券3號),并出現嚴重虧損。

                  據投資者稱,建行海明支行的客戶經理張娜在推銷產品時,告知上述投資者該款產品為固定收益產品,“可以保底”,而且未給他們風險告知書。

                  但建行海明支行相關負責人回復記者稱,“我們都簽了風險告知書了,你要看自己到柜臺來查”。

                  東北證券3號可顯示的最近凈值為每股0.679元 (12月21日凈值),虧損達32%以上。

                  在與建行海明支行多次交涉無果后,昨日,上述7名投資者委托律師,向銀監會、證監會遞交了投訴書。

                  客戶:未見到風險告知書

                  “我當時是為了去建設銀行將兒子的買房款存到銀行去的。”寧女士表示,2011年3月16日,她到建行海明支行辦理存款業務時,經張娜推薦,她用丈夫齊先生的建行白金卡購買了東北證券3號。購買時每份凈值為1.036元,購買金額為80萬元。

                  7個月后的2011年10月,寧女士被告知已經虧損了12萬元,此時她才知道,自己當時購買的理財產品屬于集合理財計劃,并非大額銀行存款。

                  公開信息顯示,東北證券3號2010年11月10日起在東北證券、建設銀行相關代銷網點推廣發行,推廣期的參與金額為28.35億元,集合計劃合計份額為28.35億份,有效參與戶數為1.37萬戶,認購金額從10萬元起。

                  昨日,東北證券3號可顯示的最近凈值為每股0.679元 (12月21日凈值),虧損達32%以上。

                  “當時客戶經理(張娜)告訴我這款產品可以保本保息,抵抗通脹,而且利率在6%以上。我之前在這個支行存款時就認識張娜了,所以根本沒有多想。”寧女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當時的海明支行行長王玲(音)就站在張娜身后,她們都告訴我那個產品保本保息,隨時可以提取,還強調那個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的。”寧女士稱,在購買該產品后,她僅拿到一個回執單,并未要求填寫風險告知單等單據。

                  寧女士還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錄音,錄音中張娜稱,“東北證券3號是沒有風險提示單的,只有后來出的東北證券5號的集合計劃才有風險提示單。”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