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圈錢圈到宗教資源頭上 中國會喪失靈魂

                2012-06-07 09:43    來源: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昨天下午,來滬參加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經驗交流會的國家宗教局相關負責人和中國佛教、中國道教協會負責人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針對當前寺廟“被承包”“被捆綁上市”等問題,國家宗教局將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執法,清理整改;同時盡快建立宗教教職人員基本信息查詢系統,幫助公眾分辨“假道假僧”。

                  國家宗教局研究中心主任張訓謀表示,我國經批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13.9萬處。由于歷史留存、新建等原因,目前還有很多未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根據《宗教事務條例》,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組織宗教活動,不得設立功德箱,接受宗教性捐獻,而寺廟“被承包”現象,多數發生在這類未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中。

                  “一旦發現‘被承包’現象發生在宗教活動場所中,要立即清理整頓、限期整改,做不到,就要取消其宗教活動場所的資格。”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劉威表示,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探索引入社會管理方式,比如引進物業公司,但絕對不能整體承包給個人或企業。而針對非宗教活動場所“被承包”斂財,國家宗教局將會同文物、旅游、文化、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按照《宗教事務條例》堅決予以查處和取締。他還表示,“捆綁上市”這種企業行為,顯然違背了寺廟道觀作為民間非盈利組織的特性,國家宗教局一向反對把寺廟道觀以任何形式“上市”。

                  宗教組織的文化和自然資源被占用、爭奪,甚至“強圈”,極大地損害了宗教組織的形象,也傷害了廣大信眾的感情。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認為,寺廟“被承包”主要有5個原因:一是經濟利益驅動;二是監管不力,一些非宗教活動場所被多部門“多頭”管理;三是社會上對佛教界有偏見和誤解,把沒有話語權、處于弱勢地位的寺院和僧侶當成了牟利工具;四是佛教寺院自身存在薄弱環節;五是民眾宗教常識不足,對宗教政策法規不了解,無法區分正規和非正規的宗教活動場所。

                  而針對“假僧假道”這一現象,劉威表示,國家宗教局將會同地方部門,盡快建立“宗教教職人員基本信息查詢系統”,幫助公眾識別“假僧假道”,遏制“假僧假道”的活動空間。他建議,公眾如果在大街上遇到僧人化緣或者出售“護身符”,千萬不要相信,因為“絕大部分都是假的”。 (記者 徐軼汝)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