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新政迎機遇 保險資管掀新一波擴容潮
就在券商、基金競相爭當保險資金“管家”之際,保險業正以時不我待的速度,加快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的擴容進程。其“主角”正是近年來迅速成長的中型規模保險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稱,上周一,由民生、陽光、中英等發起組建的三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保監會主席辦公會上獲得籌建通過。至此,國內保險資管公司擴容至16家。另外,中意人壽、天安財險等多家保險資管籌備團隊也正在排隊候場。
抱團取暖模式
自2006年開始,保險資產管理一直維持著“9+1”格局。即國壽、平安、人保、太保、華泰、中再、新華、泰康、太平等9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以及美國友邦保險設立的外資保險資產管理中心。期間曾有中小保險公司有過此念,但最終未果。
轉機出現在2011年4月。保監會調整規定,將設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年限門檻,由之前的“經營保險業務8年以上”調整為“經營保險業務5年以上”。
經營年限的下調,讓諸多蠢蠢欲動的保險機構看到了希望。自2011年以來,先后有生命、安邦、光大、合眾等四家保險機構獲準籌建保險資管公司,其中前三家已開業。與之前的9家保險資管公司相比,這批籌建的主體均為中型規模保險機構,近年來資產規模的暴增,令它們對自設保險資管公司產生了強烈訴求。
有意思的是,與前兩批保險資管擴容潮相比,此批擴容過程中首現“抱團取暖”模式。知情人士稱,中英人壽此次聯手三家保險機構共同發起設立一家保險資管公司;另外,正在排隊的中意人壽,也聯手了股東關聯方資本共同進軍保險資管業。
擴容沖動的背后,是保險投資新政下出現的新機遇。今后,保險資管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險資金外,還可受托管理養老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和其他企業委托的資金,并且經有關金融監管部門批準,可以開展公募資產管理業務。新財源下的誘惑著實難擋。
值得注意的是,此批擴容的保險資管公司,若想分羹第三方理財市場,尚有兩年等待期。因為根據新政規定,保險資管公司今后受托管理第三方保險資金,需具備兩年以上受托投資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等業務經驗,此外注冊資本不低于1億元,管理資本余額不低于100億元。
尚需扎實內功
盈利前景雖美好,現實問題仍堪憂。保險資管公司若想徹底摘掉“保險”的帽子,與券商、基金等同臺競技,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大而不精”的問題。
“可以說,在目前國內這十多家保險資管公司身上根本看不到市場化的影子,他們就靠收取一個萬分之幾的管理費過日子。”一位監管人士毫不留情面地說,如果不加快推動產品化、市場化,創造新的利潤空間,到券商、基金加入競爭隊伍時,保險資管公司將毫無肉搏之力。
本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在之前一些受托項目上,作為受托管理人的保險資管公司只是被當作一個“跑道”,并沒有起到主要的防火墻作用。買什么股票,什么時候建倉、減倉,決策的把握者還是“委托方”中小保險公司。為搶到單子,保險資管公司拱手讓出了風控主動權。
事實上,保險投資新政對于包括保險資管公司、券商、基金等投資管理人,有著一定的資質要求。如,要求保險公司定期評估投資管理人的投資管理能力、投資業績等,跟蹤監測各委托投資資產賬戶的風險狀況,定期出具分析報告;并根據投資管理人過往投資業績、風險屬性及管理經驗等指標,動態實行業務授信管理或者比例管理等。
因此,在預備爭食第三方委托理財市場之前,保險資管公司練好內功、提升自身能力,亦是迫在眉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