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天下新聞 > 正文

                多家銀行試水網銀轉賬全免費 第三方支付或陷被動

                2015年12月10日06:56  來源:中新網

                5034

                資料圖。中新社發 張宇 攝

                  資料圖。中新社發 張宇 攝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本月初,中信銀行和浙商銀行正式加入網銀和手機銀行轉賬免費的陣營,至此,半年時間內已有至少六家商業或地方銀行開啟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轉賬的全免費時代。分析人士認為,此舉不僅會推動其他銀行跟進,也是為了應對來自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沖擊。

                  初嘗試

                  多家銀行宣布網銀、手機轉賬免費

                  12月1日,中信銀行宣布正式取消個人網上銀行境內轉賬手續費。該行表示,即日起該行客戶通過個人網上銀行辦理境內轉賬業務,包括異地和跨行轉賬均可享手續費的優惠。

                  不久后,浙商銀行也在12月5日決定針對個人客戶結算電子渠道全免費,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轉賬機、ATM等所有電子渠道,都將享受跨行轉賬免費的政策。

                  與其他銀行不同,浙商銀行提出“電子渠道”的說法還包括了ATM機等線下渠道,讓消費者看到了境內線下轉賬也免費的希望。

                  事實上,早在今年9月份,招商銀行就決定自9月21日起該行網上銀行不論本行或者跨行同城、異地轉賬全部免費;10月,中信銀行再度發力,在手機銀行、個人網銀兩個渠道實現轉賬手續費全免的優惠;隨后江蘇銀行和上海銀行“接棒”,宣布網絡轉賬免費的計劃。

                  針對商業銀行紛紛推出的免費措施,業人士認為,這肯定會吸引更多新的客戶,也勢必會對其他銀行造成壓力,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可能會很快跟進。隨著競爭的不斷加深,銀行給予用戶的優惠會越來越多,取消網絡轉賬手續費是大勢所趨。

                  “相比人工柜臺來說,銀行通過手機移動端或PC端的轉賬業務,基本沒有人工成本的消耗,網銀轉賬免費可以把更多客戶引流到線上渠道。”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稱。

                  待擴圍

                  國有大型銀行仍持“觀望”態度

                  不難看出,目前實現網銀、手機銀行轉賬免費的銀行多為商業或者地方性銀行,四大國有銀行還未做出相關表態。

                  以某國有大型銀行網銀轉賬為例,2000元以下手續費0.5元;2000元至5000元手續費2.5元;5000元至1萬元手續費5元;匯款1萬元至5萬元手續費7.5元;25元封頂。而其ATM跨行轉賬手續費,最高收費50元。

                “如果是千元左右的跨行轉賬,都會先充值到支付寶,然后再轉到相應銀行賬戶中”,肩負3000多元月供的北京白領小李告訴中新網記者,這樣操作起來方便、省時,還免去下載好幾個銀行客戶端的麻煩。

                  “如果是千元左右的跨行轉賬,都會先充值到支付寶,然后再轉到相應銀行賬戶中”,肩負3000多元月供的北京白領小李告訴中新網記者,這樣操作起來方便、省時,還免去下載好幾個銀行客戶端的麻煩。

                  不可否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崛起對傳統銀行業形成了巨大壓力,倒逼銀行推出越來越多的免費服務。“異地轉賬收費確實不應該,如果銀行跟不上新興第三方支付的節奏,肯定會失掉大量客戶。”來自廣東的網友“閃電風暴”直言。

                  在北京一家教育機構任職的秦先生告訴中新網記者,由于業務需要經常要收到客戶轉賬,這筆錢不好轉嫁給消費者,只能企業來承擔。秦先生表示,“異地手續費會高一些,有些級別較高的銀行卡或者開卡行有相關優惠的也可能免去手續費,要是網銀轉賬費用都能取消,會節省不少成本”。

                  格局生變

                  支付賬戶“轉賬”或將受限

                  就在銀行開始走向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免費的時候,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則開始向用戶收取轉賬交易費用。

                  今年10月,微信支付轉賬手續費規則作出修改,每人每月轉賬、面對面收款有2萬元的免手續費額度,超出部分按照0.1%的標準收取支付方的手續費;而支付寶在PC端的轉賬早已不再免費,同樣是收取0.1%服務費,手機端轉賬目前仍然免費。

                  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大額轉賬收取手續費的“逆勢”之舉,有業內人士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基于第三方支付的每一筆轉賬交易,不論金額大小都要向銀行繳納手續費,此次對超額部分收費主要是用于支付銀行手續費。

                  由此來看,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轉賬業務上的角力才剛剛開始,到底是“水火不容”還是“攜手合作”的結局都未可知。

                  為何“轉賬”業務會成為傳統銀行業和第三方支付的角力之地?7月底,央行曾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圖“弱化”第三方支付賬戶的轉賬功能,據悉,該意見稿已于8月28日結束公開征求意見。

                  意見稿第十七條規定,“辦理支付賬戶向銀行借記賬戶轉賬的,轉入賬戶應僅限于客戶預先指定的一個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就是說,支付賬戶的轉賬功能將受到限制,而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銀行賬戶間的轉賬仍可正常進行。

                  “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還不完善的背景下,《辦法》就是要控制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資金總量和金融業務范疇,劃清界限,讓其先回歸到支付通道本身。”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此前向中新網記者表示。

                  可見,如果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賬戶的“自由轉賬”時代終結,那么,傳統銀行業推出“網銀跨行轉賬免費”的意義則無異于倍增。

                  有業內人士預言,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競爭的加劇有助消費者從中獲益。對于年輕人來說,在小額轉賬中可能更青睞使用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而萬元以上的大額資金往來,則多依靠網銀和手機銀行。(記者種卿)

                文章關鍵詞:第三方支付;支付寶;銀行手續費 責編:謝瑜瑤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罰單頻出 第三方支付市場監管日趨嚴格

                  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迅猛發展、亂象頻發,第三方支付也成為央行監管的重點工作。

                • 第三方支付領域監管升級

                  在“嚴監管”和“防風險”的監管基調下,仍有200余張存量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出現了洗牌和整合的跡象。

                • 多家銀行試水網銀轉賬全免費 第三方支付或陷被動

                  中信銀行和浙商銀行正式加入網銀和手機銀行轉賬免費的陣營。

                • 第三方支付牌照政策收緊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多家上市公司都在進軍支付行業,并成立相應的公司申請支付牌照,比如TCL、上海鋼聯、瀘州老窖等。據去年11月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2014中國支付清算與互聯網金融論壇上透露的說法,“截至2014年9月末,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共有269家,前三季度共發生支付金額24.1萬億元。

                • 第三方支付牌照半年未批 或催生并購潮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多家上市公司都在進軍支付行業,并成立相應的公司申請支付牌照,比如TCL、上海鋼聯、瀘州老窖等。據去年11月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2014中國支付清算與互聯網金融論壇上透露的說法,“截至2014年9月末,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共有269家,前三季度共發生支付金額24.1萬億元。

                • 大學生銀行卡遭盜刷 千元被轉第三方支付平臺

                  “銀行卡一直在我手里,而且就我一個人知道取款密碼,但我的錢還是被人轉走了。”說起自己的遭遇,大學生小單非常郁悶。“錢剛開始被取走的時候,我一點都沒有意識到,直到幾天前我到學校ATM機上取錢,才發現卡里只剩200多元了。卡里存的是我的生活費,突然就這么沒了,真的很難接受。”小單說,發現銀行卡被盜刷后,他立即把卡里的余額取出,并到銀行卡的開戶行了解情況。

                • 第三方支付的“錢途”

                  第三方方支付在2014年依舊呈現高景氣,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三類市場均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高景氣卻不能掩蓋安全事件頻發所暴露的風險,資金安全性、信息安全性、內控機制等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第三方支付行業亟須規范發展。

                • 央行再出手整頓第三方支付 4機構受重罰

                  時隔五月,央行再次開罰單整頓第三方支付。“對于央行的處罰我們肯定接受,目前一方面保證所有退出商戶的利益,另一方面做好其他地區存量商戶的服務,經過整改之后持續去為收單行業提供服務。處罰也是央行在傳統金融以及互聯網金融壓力下對支付機構監管規范的一個契機。

                • 第三方支付企業試水附加金融業務

                  支付2.0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快錢的角度來看有兩個方向:營銷場景和金融服務的疊加。

                • P2P平臺傍上銀行忽悠or增信?

                  互聯網金融領域當前最火的一個類別莫過于P2P,然而P2P平臺火爆與倒閉并行的現象也引發了市場的憂慮。根據公司官網信息,簽約后,微貸網投資者的資金賬戶將由平安銀行進行管理,以切實行動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

                • 央行與銀監會聯合發文規范第三方支付

                  銀監會與央行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銀監發【2014】10號)(下稱“10號文”)。結合“10號文”和央行此前對二維碼支付做出的部分限定,監管部門對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發展和監管基調已表現得較為充分。

                • 第三方支付再遇緊 6月30日為最后整改期限

                  方支付機構似乎正面臨監管層更加嚴格的安全“緊箍咒”。”  這與此前坊間傳言央行擬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金額不得超過1000元,同一客戶所有支付賬戶轉賬年累計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的說法有所不同。

                • 第三方支付監管加碼:轉賬或被限1年1萬

                  剛被叫停的二維碼(條碼)支付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或將面臨更嚴厲的監管環境。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從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處獲悉,這份草案最大的關注點在于對第三方支付和轉賬額度給出了更加小額度的限制。

                • 第三方支付迎央行監管第二彈:轉賬或被限1年1萬

                  剛被叫停的二維碼(條碼)支付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或將面臨更嚴厲的監管環境。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從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處獲悉,這份草案最大的關注點在于對第三方支付和轉賬額度給出了更加小額度的限制。

                • 央行擬嚴限第三方支付

                  剛剛被叫停的二維碼(條碼)支付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或將面臨更加嚴厲的監管環境。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