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07:12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鄭州可積極發展服務業、高端制造業 河南商報記者 張郁/攝
河南已全面進入城市群時代。
近日,由省社科院出版的《砥礪奮進的五年——河南發展報告(2012~2016)》透露,在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的引領下,河南省的城鎮化率已從2012年的42.43%上升至2016年的48.5%。
但根據《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56%。另悉,目前我國已有10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了60%。
那么,河南的城鎮化該如何發展才能后來者居上呢?
【現狀】
河南全面進入城市群時代
“2016年,國務院批復了《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正式進入國家七大城市群行列,這標志著河南全面進入城市群發展時代。”今年9月底,在《砥礪奮進的五年——河南發展報告(2012~2016)》出版研討會上,省社科院院長張占倉如是表示。
在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的引領下,河南省的城鎮化質量不斷提高,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42.43%上升到2016年的48.5%,提高了6.07個百分點。
縱向比,河南的城鎮化水平在穩步提升,可放眼全國,和其他省份橫向一比,河南城鎮化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
按照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 錢納里等的發展模型,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00美元時,對應的城鎮化率應為49%,而2015年河南人均GDP達到39122.6元,同等收入水平下,河南省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
城鎮化水平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原城市群的生產總值。
2015年中原城市群合計生產總值5.56萬億元,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居全國第四位。
河南的城鎮化以后會如何發展?
根據《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56%。
【問題】
人口流向兩極分化嚴重
河南的城鎮化率為什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張占倉認為,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業人口轉移應是梯度轉移的過程,即村鎮人口向小城鎮和縣級城市轉移,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轉移。但目前河南的情況卻是,農村人口大多直接向鄭州等大城市流動,再加上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也在向鄭州轉移,導致鄭州城市人口激增,而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失嚴重。
調查顯示,鄭州是2011~2015年全省唯一的人口凈流入地區,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內流動人口的60%均流入鄭州,“十二五”期間鄭州凈流入人口達185萬,僅比深圳少1萬,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七。
大量人口流入鄭州的同時,河南縣級城市由于落戶成本低,接納的農業轉移人口總量也大于洛陽、新鄉、焦作等三、四線城市。
中原城市群的運行效率如何
“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目前還停留在空間的拓展上,沒有實現真正的內在聯動協調發展,導致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國稱,雖然中原城市群內各城市產業發展各有特色,但城市間卻缺乏合理科學的分工,產業結構趨同和同質競爭依然嚴重。
“現在中原城市群區域合作仍處于淺層合作。”王建國說。
【行動】
加強局部區域合作
如何才能提升中原城市群的運行效率?
張占倉稱,《中原城市群規劃》明確提出,要把培育發展鄭州大都市區作為提升城市群核心競爭力的首要突破口,提升其樞紐功能,形成帶動周邊、輻射全國、聯通國際的核心區域。
具體來說,就是要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加快鄭新、鄭許、鄭焦融合發展,構建“一核四軸四區”空間發展格局,形成以“大樞紐帶動大物流、大物流帶動產業群、產業群帶動城市群”的發展思路。
這種思路下,就要加強局部區域合作。比如,鄭州和開封將在7個方面開展務實合作,隨著鄭開大道、鄭開城鐵的相繼開通,鄭汴一體化駛入快車道;新鄉積極主動對接鄭州發展,近年來,新鄉市承接的產業轉移項目約1/4來自鄭州。原陽產業集聚區175個工業項目中,有135個是從鄭州轉移過來的。
鄭焦融合也在不斷提速。武陟縣作為焦作對接鄭州的最前沿和“橋頭堡”,已經全面融入鄭州“一刻鐘經濟圈”,產業方面,搶抓鄭州市改造、市內企業外遷的難得機遇;教育方面,成功引進鄭州交通職業學院落戶武陟;集群方面,引進磨料磨具、機械裝備和汽車及零部件等一批重點項目。
與武陟緊鄰的溫縣也不甘落后,積極對接鄭州發展。2016年4月,溫縣與鄭州市金水區成功簽訂飛地經濟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約48億元,占地1600畝。
推動城市錯位發展
“城鎮化率較低,同時也意味著這些地方還有較大的投資發展空間。”王建國稱。
中原城市群要想提高生產總值,除了進行局部合作,王建國認為,各城市之間還可以錯位發展。
河南的城市該如何錯位?
王建國稱,應發揮自己原有的優勢。
比如,鄭州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可積極構建以服務業為主導、以高端制造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特色現代產業體系。
洛陽則可以把大型成套裝備、農業機械、工程機械、交通運輸裝備、軸承及基礎件等五大裝備制造業作為重點,為中原城市群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許昌可以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大力發展電力設備、煙草、金剛石、發制品等。
焦作可進一步突出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
開封占據著農產品和旅游業的優勢。
漯河的支柱產業是食品,平頂山的優勢產業是煤炭,濟源可大力發展電力和鋁工業……
“各地產業發展差異性大,互補性強,才是中原城市群的優勢。”王建國稱,這種產業異構性,有利于合理分工,形成互補,更有利于在合作中形成合力。 (記者 吳軍)
將獨有的“工業遺產”有機融入“兩區”建設步伐,洛陽在“兩區”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城結合”之路。除了利用產業優勢打造“156工園”項目,洛陽的“兩區”建設還瞄準消費能力更強的“新生人群”。
我市將加快組團新區發展,突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強做大主導產業,努力打造新型城鎮化先行示范區。今年是組團新區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一年,我市重點要在強化產業、綠色發展、提升品質方面下功夫。
《2013年河南省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已于近日下發。方案揭示出,在今年的“兩區”建設中,蘊藏著高達700億元的財富機會。
6月17日,副省長劉滿倉在鄭州會見了鄭州(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投資考察團。考察團由國內著名物流專家黃國雄以及北京新發地集團、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山東好當家集團等知名農業企業的負責人組成。
從河南各省轄市的情況看,2016年河南18個省轄市中有17個處于信息社會轉型期,周口的城市信息化指數仍然低于0.3,處于信息社會起步期。可以預見的是,全省創新環境、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創新數量和質量將持續提升,從而將推動全省城市提高信息化水平。
鄭州、濟源、洛陽、焦作、三門峽、新鄉、鶴壁、許昌等8個省轄市的城市信息化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只有鄭州的城市信息化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無省轄市達到全球信息化水平。
今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突破50%,實現鄉村型社會向城市型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可以預見的是,全省創新環境、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創新數量和質量將持續提升,從而將推動全省城市提高信息化水平。
通過對比 2015 年各省區市的城鎮化率、房價收入比等指標,21 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河南、湖南、云南、貴州、廣西、新疆等地的城鎮化率提升潛力較大。謝伏瞻說,河南城鎮化率46.85%,提高8.03個百分點,五年新增790萬城鎮人口,中原城市群成為國家重點培育發展的城市群。
通過調整統計口徑,安徽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22.7%,到2015年提高到27.6%;長春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一下增加3個百分點。一些地區新型城鎮化職能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撤縣設區,郊區大量農村人口全部統計為城鎮戶籍人口,如此就能保證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指標如期完成。
大量農民被城鎮化。
加快建設“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和城際鐵路網,鄭徐客專2016年9月開通運營,鄭萬、鄭合高鐵2018年主體建成,鄭濟高鐵、鄭州南站2016年開工建設。中心城區停車場建設方面,三年新增15萬個公共停車場泊位,每年完成公共停車泊位不少于5萬個,制定停車場建設管理辦法。
我省明確,將加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推動大鄭州都市地區建設,開展組合型大鄭州都市地區規劃問題研究,完成鄭州國際商都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工作。
“如果把城鎮化比作火車頭,那么城鄉規劃就是軌道,實踐健康城鎮化,關鍵在于發揮城市規劃的軌道作用。仇保興:我國大城市的疏散早該開始,遺憾的是我們不僅認識得較晚,而且對新城的成長機制始終心存疑慮。
一些專家認為,地方政策之所以頻頻更迭,關鍵在于公共服務均等的新農村建設政府要花錢,但搞征地開發政府則可以收錢。不少專家建議,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新型城鎮化要搞,新農村建設也要搞,唯有實現“雙輪驅動”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3月16日,各方期待已久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正式對外發布。這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一部頂層綱領性文件,不僅明確了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任務、目標,也給出了城鎮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