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良好家風的形成,除了干部自律,子女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黨員干部必須思考子女教育如何為之。
陳光保曾是一名廳級干部,立下“不準收禮,不準走后門,不準搞夫榮妻(子)貴”的“三不家規”,不許家人在“大樹”下乘涼,卻在退休后跑去開荒種樹,將果場全部收入用于資助優秀學子教師,不為子女留一分錢,如果不夠他就四處借款,甚至賣房籌款。他的子女非但沒有一絲埋怨,還為父親感到驕傲。(7月22日《廣州日報》)
陳光保的無私資助,子女們的支持理解,兩代人能有共同追求,映照出的是黨員家庭的良好家風。良好家風的形成,除了干部自律,子女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黨員干部必須思考子女教育如何為之。
子女教育,有愛是基礎。魯迅曾說,“教育植根于愛”,雖然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但作為黨員干部,對子女的愛往往隱蔽。子女犯錯,表面是嚴厲的批評,實則充滿關懷;子女成功,表面是更嚴的要求,實則滿懷期待;子女受挫,表面是嚴肅的教導,實則心生鼓勵。陳光保就是這樣的人,一面打破兒子回城的憧憬,卻藏不住父親的愛,將其塞入兒子的行囊。也許子女有不解、有愛只能放到大愛之后。
子女教育,思路是關鍵。林則徐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可見陳光保不為子女留一分錢的行為既出于對黨和人民的愛,又蘊含著對子女的深情。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年輕人自有自己的人生路。倘若父輩蔭庇過多,只會消磨年輕人意志,讓他們丟了銳氣,碌碌無為,甚至犯下大錯,有害無益。因此,黨員干部要斷了他們依賴父輩的念頭,引導子女樹立自強自立的觀念。如此,年輕人面對難關,才有無畏勇氣,面對誘惑,才有原則底線,面對未來,才有責任擔當。
子女教育,擔當是保障。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作為黨員干部,既要現在為國家做貢獻,更要給國家未來打基礎。有些干部自身非常優秀,卻極少參與子女教育,直到出現問題,才追悔莫及。陳光保作為廳級干部,工作繁忙可想而知,尚能親自立下“三不家規”,參與到子女教育中。廣大黨員干部豈有借口逃避子女教育的責任?因此,黨員干部對子女教育必須有所擔當。黨員干部要以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對待子女教育,以極高的熱情,想方設法將子女教育好、培養好,為黨和國家的未來打好基礎,黨和國家才能發展得更好。
富蘭克林說,“青年人的教育是國家的基石”,干部缺位子女教育,動搖的是對黨和國家未來。為了民族復興的明天,子女教育,干部要多些思考,多些擔當。(華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