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受訪企業普遍反映,取消審批事項對企業降成本幫助很大,但有時還是沒有“松綁感”。審批權從國家層面下放到省、市、區,但審批事項往往沒有減少,企業經常會面對基層辦事人員少且沒有能力辦理的狀況,有時甚至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扯皮”。“基層公務人員編制少,隨著簡政放權推進,沉淀到基層的工作量較大,工作質量會受到影響。”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振峰說。(5月9日《人民日報》)
無獨有偶,前不久,一則“工商總局因缺紙,半年未發放商標注冊證”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自去年8月21日起,沒有一家企業從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取得商標注冊證,原因竟是“沒紙了”。媒體曝光當天,工商總局就此事公開道歉,并承諾“5月底前將積壓的商標注冊證全部發放”。
毋容置疑,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但不容忽視的是,簡政放權雖取得重大進展,但這項改革遠沒有結束。比如,盡管審批項目大大減少,但不少行業依然存在審批程序不規范、辦事環節多、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有的把審批和證明搞成了“擊鼓傳花;還有的一些官員在簡政放權的名義下,該做的不做,為官不為……
好的政策關鍵在于層層執行和落實。因此,2016年的簡政放權,還需要“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對下放的審批事項,要讓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正如今年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就是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今年要下決心再砍掉一批審批事項,而且直接放給市場,即使是需要審批的也要簡化手續。”由此可見,切實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行政服務上,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管,讓簡政放權真真放到實處,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對那些消極怠工,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應當果斷地采取組織措施。
3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說,今年要再砍掉一批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削減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再取消三分之一以上企業登記前置審批;全面推開“兩隨機、一公開”監管,檢查對象、執法檢查人員隨機抽取產生;今年要重點做好制曬清單工作,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5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對簡政放權工作作出部署并強調,今年要再完成三個“削減”,分別是再削減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50項以上;削減國務院部門設置職業資格比例達到70%以上;削減一批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和資質認定。中央層面核準企業投資項目削減比例要達到90%以上。顯而易見,打出一系列簡政放權“組合拳”,體現的是深化改革、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毫不動搖的鮮明態度,彰顯“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毅力。
當然,“放”和“管”就像兩個輪子,只有兩個輪子都做圓了,車才能跑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下放的審批事項能否管好,很重要一點是政府能否進一步提高履職能力。可見,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限后,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兩手一攤,啥事不管,而要明確“放”與“管”的邊界,有的放矢,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實現責任和權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監管同步到位。(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