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教育財政要做大 更嚴峻的是資源的分配

                2012-03-12 09:06 來源:南方都市報

                  全國兩會期間,民眾的社會福利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議題,這其中,教育資源的投入增加和分配公平更是作為熱點中的熱點存在。20年前,中央曾經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達到4%”這樣的目標,到了本次兩會,這一目標終于得以落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2年教育經費將占GDP的4%,支出將會超過2萬億元。可以預見,在經濟增長9.2%的大背景下,教育財政支出所占G D P比重的上揚,必將為全國公共教育系統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這是值得贊賞和令人欣慰的一個好消息!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上加大投入,對于國家的長久發展而言,實屬事半功倍之舉。不過,全國教育系統經費短缺問題,卻僅僅屬于一種總體描述,如何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需要的是具體的診斷。包括經費在內的教育資源不足情況,就橫向比較而言,偏遠地區的、農村的要比中心地區的、城市的學校嚴峻得多;就縱向比較而言,在各階段的教育機構中,中小學校資源短缺要比高等教育機構更為常見。可以說,這兩個向度的分配不均,構成了目前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的主要內容。

                  在昨日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發言稱:“過去10年中國農村小學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希望小學很多已經空置”。如果考慮近年來實行的村校合并政策,以及城市化率高速增長的背景,從55萬降到26萬這樣一組數據所折射的農村教育資源分布現狀,還不至于太讓人悲觀。不過,拋開簡單的數據對比,僅從具體現象說開,農村的學校設備差、師資力量差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資源不斷涌向城市的今天,很多農村的學校,連基本的硬件水平都無法提供,更不用談頻繁曝光的教師工資拖欠問題。這樣的現狀顯然拖延了很多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

                  正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所指出的: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低,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導致農民的兒子只能繼續當農民。更需要指出的是,社會階層固定化,乃至形成了職業世襲化的情形,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常常容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而另一方面,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高校所占據的資源往往遠遠高于一些中小學校。這種比例上的嚴重失衡,并不是簡單的高校較之中小學規模大、重要性更強所可以解釋的,真正的問題在于,在爭奪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高校的博弈能力大大超出一般的中小學校,這不僅體現著高校的級別更高,比如985高校校長多為副部級,還體現在高校幾乎全部處在大中型城市,影響政府的決策能力更強。這就造成了一些高校大量占據資源,巨額經費刺激了揮霍浪費。

                  無論是農村對于城市,還是中小學對于高校的資源爭奪劣勢,處在農村的中小學可謂占盡了雙重弊端。如何在資源的分配上盡可能地保障農村中小學應有的比例,實際上處于教育分配問題的核心層面。厲以寧在發言中曾這樣建議,在保證學校硬件設施完善的情況下,對于貧困學生的直接補貼應該做起來,同時,還要創辦更多的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向農村的孩子打開垂直流通的渠道。

                  這樣的建言顯然非常及時和重要,但類似這樣的補貼肯定是權宜之計,更重要的還在于,政府在財政以及其他指標性資源上,需要出臺一個制度性的政策集群,從根本上對農村教育做出傾斜。面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日漸貧瘠,如果繼續依靠利益博弈來進行資源分配,那么留給弱者的后果將是越發羸弱,而由此帶來的社會階層固化,上下流通渠道的阻塞,可能引發的將是社會穩定的喪失。

                  因此,在教育財政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更嚴峻的問題應該是資源的分配問題。面對農村中小學師生失落的眼神,我們不僅無法視而不見,更應拿出切實的行動在分配制度上向他們做出傾斜。這不僅是為了他們,更是為了國家的未來。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