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教育資源分配須向偏遠地區傾斜 保障工資機制

                2012-09-10 07:52 來源:南方都市報

                  據中國政府網的消息,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強化教師工資保障機制。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對于身處偏遠地區的學校的教師而言,看到這則消息應當是受鼓舞的。畢竟,工資性的收入占據了這部分人群總體收入的極大比例,但只要在政策的貫徹落實上沒有差池,依然還是會體嘗到實惠。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間,伴隨中國人口涌動的浪潮,農村、基層、偏遠地區教師的流動趨勢也與社會大勢基本一致:從農村流向城市,從欠發達區域涌至發達區域。可以說,在教師資源的分配上,一個成熟標準的市場正在形成。而需要指出的是,教師資源的分配恰恰可以作為整個教育資源分配的一個切片來看待。的確,與教師的流動趨勢相一致的,還有辦學所需的所有資源,甚至包括優秀的學生,也紛紛被城市名校挖走。

                  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由國家行政權力推行的儒家教育盡管也有國子監、府學、縣學一系列具有等級的教育機構,但依托鄉紳力量建立的私塾學堂也確保了鄉村教育資源的供給。上世紀末,隨著城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愈發明顯,缺乏政策支持的偏遠地區的教育狀況不可逆轉地陷入困境。

                  亟須指出的是,這種困境并不是短暫的、某一方面的,而是長期的、全面而系統的。從最基本的教舍、課桌椅,到老師、學生都出現了讓身處快速發展城市的人難以想象的糟糕局面。就在最近,湖北麻城一地還有學生需要在每個學期初自帶課桌去上學,然而,有多少坐在寬敞整潔的大樓中的辦公人員,能夠知曉并且試著去解決孩子們的困難,依舊需要打上一個重重的問號。同樣在最近幾個月的央視上,“尋找最美麗的鄉村教師”活動廣受關注,不過該活動除了向我們展示那些服務于偏遠地區教育事業的教師的熾熱之心外,卻也在更大程度披露了偏遠地區教育資源稀缺的殘酷現實。

                  美麗的背后便佇立著殘酷。一如此次國務院要求“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在培訓、職務(職稱)評審、教齡和工齡計算、表彰獎勵、社會活動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權利”的規定,處于偏遠地區和城市邊緣的很多學校是民辦學校,教師的工資待遇低不說,社保繳納、職稱評定和社會榮譽分配上的狀況也較之公辦學校更為落后。而要將現有的教師留在偏遠地區,甚至于吸引一些優秀教師的加入,從政策的角度說,決不能再依靠道德引領,而必須要由福利待遇來吸引。

                  作為教育資源要素的核心,留住好教師當然是支持偏遠地區教育發展的首要工作。不過,除此之外,增加對偏遠地區學校基礎設施,以及學生營養健康方面的投入,也不應落后。正如前面提出的,如今的反哺應該是長期的、系統的,而不是短暫的、片面的。當然,更重要還在于確保全面反哺偏遠地區教育發展的資源分配格局能夠形成,因為輿論一時呼吁起到的改變只能是杯水車薪,根本上還是要確立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利益格局。從制度層面,到具體的推動力量,這將成為時下中國教育層面最重要也是最不能繞過的議題。畢竟,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將深刻地影響社會階層的上下流通狀況,本質上說,教育資源分配向偏遠地區傾斜的政策是在維持一個社會的穩定。

                  (社論)

                責編:李婷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