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管理壓力空前 銀行經營模式臨考
毫無疑問,過去相對激進的商業銀行成了這次錢荒教訓的“大輸家”。中國銀行業傳統上追求“做大、做強”的經營理念,推動了銀行分支機構“多拉存款、多放貸款、多發理財產品”的經營實踐,而這容易誘發高息攬存、信貸投放步伐過快、企業成本增加、理財產品銷售中風險提示不足等問題
6月20日,銀行間市場罕見的資金緊張局面將央行此輪對銀行長達近20日的“教訓”推向了高潮。
過去相對激進的商業銀行成了這一次“教訓”的“大輸家”,如今“風力”雖已趨緩,銀行依然要謀劃如何改變經營策略,以免再陷流動性困境。
教訓“生猛”
25日央行表態終于有所緩和,稱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
在此之前,銀行間市場已持續近20日的資金緊張局面,盡管6月20日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創歷史新高至13.44%,債券回購更高達30%,央行卻無意施援手。
“史無前例!”不少人對銀行間資金緊張局面及其持續之久發出如此感嘆。金融機構亦為此次央行或更高層此番“史無前例”的教訓付出了“真金白銀”的代價。
據招商證券測算,悲觀假設前提下,此次央行收緊流動性對2013年銀行同業利差負面影響達20%,對同業資產規模增長的負面影響達20%(比如某銀行2013年同業資產增速從30%下降至10%),對上市銀行2013年凈利潤負面影響約4.2%。
中性假設前提下,此次同業利率上升對2013年銀行同業利差負面影響達10%,對同業資產規模增長的負面影響達10%,對上市銀行2013年凈利潤負面影響2.1%。
流動性緊張局面所帶來的沖擊還不限于銀行間市場。
在貨幣政策強調“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大方向下,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說,接下來需要關注銀行間市場利率的飆升是否會對導致借貸利率水平的提高。
“一旦借貸利率水平上升,意味著貨幣政策實際收緊,這會對已經疲弱的實體經濟形成更大的壓力。此外,強化風險管理會導致非銀行融資的大幅下滑和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以及如何保證加強金融體系風險管理的前提下,確保資金流向政府希望扶持的重點部門和行業,是下一步面臨的主要問題。”朱海斌說。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無論做什么都要把握度,不然不僅進一步導致宏觀經濟結構的失衡,也給自身帶來了巨大壓力。之前銀行太生猛,現在需要休養生息”。
據摩根大通測算,銀行體系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在過去兩個月出現明顯下降,但仍維持在一萬億元左右。但流動性在各銀行之間分配不均勻,中小銀行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仍然嚴峻。
理念需重構
在流動性管理遭遇空前壓力之時,商業銀行不得不直面經營模式大考。
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在該行前日召開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說:“在央行提出去杠桿化后,銀行往哪里走?要做什么?我們在研究當中。”
前日央行發布的新聞稿表示,“對于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若資金安排出現暫時性頭寸缺口,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將視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維持貨幣市場的整體穩定。”
申銀萬國銀行業分析師倪軍認為,這表示“好孩子不會缺錢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