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被動去杠桿化

                2013-04-19 09:09    來源:中證網-中國證券報

                  一家主管債券業務的大型國有銀行老總指出,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相當一部分交易是通過丙類賬戶來進行的,近兩年銀行間債券市場上丙類賬戶的違約、毀約事件頻頻發生,涉及金融機構的賬面公允價值損失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而國有銀行往往是受害者,丙類賬戶則是受益方。

                  之前某銀行與一家丙類賬戶簽署協議,由銀行出面在一級市場購買某企業債,待債券上市交易后,按照此前約定的價格及數量和丙類賬戶進行交割。由于準備金率上調導致市場資金面突然趨緊,各期限債券收益率快速上行,市場交易價格大幅下跌,結果丙類賬戶拒絕履約,導致銀行賬面出現巨大浮虧。

                  債市游離于監管之外的操作除代持之外還有多種方式可能涉及利益輸送和商業賄賂。例如,在國債、金融債招投標過程中向投標方泄露邊際價格(可以使投標方中標的最優價格)。此前也有類似案件查出。2010年底,財政部國庫司國庫支付中心原副主任張銳因經濟問題被“雙規”。張銳案發源于在國債投標時間內,通過手機短信向一家城銀行透露了中標價格,使該城商行在多次國債發行的投標中,中標價均為最低價。

                  其次,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債、金融債承銷過程中,銀行與券商之間的利益輸送與商業賄賂也并非罕見。券商資金量少,為完成承銷量業績向銀行購買“標位”,銀行將其獲取的債券承銷量蛋糕分一部分給券商。

                  此外,今年來,債券市場一二級市場通過利差進行利益輸送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合規檢查和風險規范,將推動部分杠桿率高的金融機構去杠桿化,其中主要是以業務規范性較差的中小金融機構受沖擊較大。受債市監管風暴影響,近日銀行間市場風雨飄搖、信用債賣盤洶涌。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