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際銀行三年股改 外資持股跌落25%紅線
通過此次股改其外資比例終于降至24.93%,隨著外資占比問題的解決,該行的上市步伐也進一步加快。
近日,城商行隊伍又添新軍。歷經三年多的股改,原屬中外合資銀行性質的廈門國際銀行終將外資股份壓在25%的紅線之內,轉身為中資城商行。此前,由于外資比例過大而帶來不少發展限制,廈門國際銀行一直急于脫去“中外合資”的帽子,同時,此次股改或許有更深遠的含義,尤其為近8年的上市夢掃清了障礙。
大股東減持,福建國資掌權
不久前,福建國資委網站對外發布消息,“廈門國際銀行已于2013年1月31日辦理完成股東變更的工商登記手續,順利完成股改工作。目前,廈門國際銀行注冊資本已增至20.043億元,外資股比已降至24.93%,公司組織形式已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完成股權結構調整,滿足了中資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要求,為其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公開資料,廈門國際銀行成立于1985年,總部設在廈門,改制前,其外資占比超過60%。香港閩信集團為其第一大股東,持股36.75%,日本新生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分別持股10%,美國賽諾金融集團持股5%。另外,中資股東包括工商銀行、福建投資開發集團、廈門建發集團,合計持股38.25%。其中,福建投資開發集團(原名福建投資企業集團)為香港閩信集團的控股股東。
由于該行增資擴股具體方案一直未對外公布,如今具體的股權結構令外界倍感好奇。理財周報記者致電廈門國際銀行相關人士詢問情況,對方表示4月份將統一告知,目前還不便透露。
不過,閩信集團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持股比例已經17%不到。廈銀方面通過引入第三方參與增資擴股計劃,新增了很多小股東,現在的股權顯得更分散,不過大部分都是福建國資旗下企業,最終控制權還是在福建國資手中。”
曾分三期增資擴股,閩信持股已降至16.93%
實際上,該行股改工作多年前就開始籌劃,并從2011年緊鑼密鼓地進行,主要通過原有股權轉讓和引入新投資者增資擴股兩種方式。
廈門國際銀行一分行副總曾表示 “我們是一家好銀行,誰愿意放棄大股東地位?想進來的資金很多,現有股東都不愿降低自己的持有比例。”
當時曾有業內人士透露,該行股改的大致方案為:福建投資開發集團將收購閩信集團所擁有的廈門國際銀行股份,同時與中國工商銀行、建發集團一起向廈門國際銀行增資擴股,而亞洲開發銀行、本新生銀行和美國賽諾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則不增資擴股,外資控股比率將下降到25%以內。
然而,該方案此后不斷調整細化,實際上,歷時3年的股改過程比最初的計劃顯得復雜許多。
首先是日本新生銀行出乎意料地退出廈門國際銀行。2011年2月12日,銀監會批準日本新生銀行股權轉讓計劃,將其所持的10%股權轉讓給另外兩大中資股東,其中福建投資企業集團公司受讓6.15%的股權,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受讓3.85%的股權。至此,廈門國際銀行的外資比例變為51.75%。
隨后,大股東閩信集團向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出售廈門國際銀行5%股權,持股則降至31.75%。由此計算的外資比例仍然高達46.75%。
最終降低外資占比的方式還得靠2012年正式啟動的“增資擴股”計劃。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此次增資擴股于2012年11月正式獲得銀監會批準,12月份開始分三期發行新股,香港閩信集團、亞洲開發銀行、美國賽諾金融集團均未參與該計劃,使得三家外資股東持股比例被稀釋至24.93%。其中大股東閩信集團占比16.93%,亞洲開發銀行、美國賽諾金融集團共持有8%左右。
據了解,閩信集團的控股股東“福建投資開發集團”積極參與了此次增資計劃,但具體數額不詳。除此之外,廈門國際銀行于2012年3月就開始陸續舉行增資擴股簽約儀式,先后引進福建華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珠海華發集團、九龍江建設有限公司、福建漳龍實業有限公司、國脈科技等企業參與該計劃。據公開資料,該行此次增資9.3534億股,引資約56億元,約合6元/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