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退出不良貸款雙降通道 風險新動向須警惕

                2012-11-27 09:54    來源:金融時報

                  專家認為,銀行不良貸款的逐季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的還款能力下降。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活動減弱、盈利能力下降,影響到了企業貸款的償付能力

                  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銀行不良貸款如期上升。盡管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升”幅度較小,但銀行不良貸款退出“雙降”通道已成定局。市場普遍認為,未來銀行不良貸款將步入“爬坡”階段。

                  銀監會日前公布的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788億元,已經連續4個季度反彈;不良貸款率升至0.95%,比前兩個季度高出0.01個百分點。這顯示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銀行的資產質量也持續承壓。

                  值得關注的是,除房地產、制造業的風險相對較大外,風險開始向其他一些行業及東部地區積聚;理財產品、“影子銀行”等新的風險動向不容忽視。

                  不良貸款集中顯現或延后至明后兩年

                  對于銀行不良貸款的逐季增加,業內有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還款能力下降。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認為:“在宏觀經濟比較弱,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企業經營活動減弱,盈利能力下降,影響到貸款的償付能力。”

                  東方資產公司日前發布的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愈六成的商業銀行受訪者預計,2012年信貸增長幅度將超過上年5%以上。趙慶明認為,從10月份的各項經濟數據上看,當前經濟已經呈現觸底回升的態勢,但回升還比較溫和。在經濟復蘇的初期,由于帶動經濟的主要是大型優質企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可能還會持續上升一段時間。

                  業內普遍的看法是,雖然這次穩增長政策并不會實質影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卻可能使銀行不良貸款形成時間延后——“2012年新增信貸的風險或將在2013年、2014年或以后集中出現。而現在,已經進入不良率上升的周期。”市場人士分析稱,擴張型的貨幣政策引起資產和產品價格上漲進而維持商業銀行正常信貸鏈條,而一旦由于通脹壓力使得貨幣政策再次轉為緊縮,不良貸款規模在短期內可能緩慢上升,不排除增速會加快的可能。2012年第四季度及明年前兩個季度,單季不良貸款規模將會明顯上升。

                  多個行業被納入銀行謹慎貸款范圍

                  銀行不良貸款增加,主要受到實體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的影響,但在快速擴張過程中,重規模、輕質量的情況也會使銀行在未來一段時間不得不繼續咽下“苦果”。

                  盡管年初有包括工行、中行、交行、浦發銀行等部分銀行對制造業、房地產等行業的貸款占總貸款投放的比重進行了調整,但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雖然目前房價下降幅度仍然遠未能達到商業銀行所能承受的極限,但銀行應密切關注宏觀政策走向,房地產貸款要嚴格控制抵質押品的多次抵押行為。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雖面臨較大償債壓力,但鑒于中央政府最終借款人身份未改,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顯性化可能性較小。專家建議,對政府地方融資平臺,在原有“名單制”管理的基礎上,按照“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進行信貸分類。嚴格準入標準,嚴格把握貸款投向,優先保證重點在建項目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越來越多的行業也被納入銀行業謹慎對待的貸款行業。個別東部沿海地區金融風險積聚較快,鋼鐵、造船和光伏等行業信用風險較高,業內普遍預計,鋼貿企業貸款違約現象增多,未來以鋼鐵建材為代表的制造業將成為信貸風險較高的行業。

                  除了行業,未來風險的區域性也較為明顯。趙慶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提醒,雖然目前風險比較明顯的就是溫州以及整個浙江省,但在一些加工貿易突出的華南地區,比如東莞,不良貸款也有所抬頭。同時,受到金融風險傳導和當地金融生態脆弱的影響,中部地區也有可能成為信貸風險的高發區域。

                  專家建議,銀行必須審時度勢,除在繼續支持重點傳統行業、在建項目之外,銀行應該將新興戰略行業作為其成長的重要機遇,同時利用保險貸款產品、信貸資產證券化來分散和降低風險。

                  理財及“影子銀行”風險須警惕

                  在大力推動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理財產品發展迅速。但同時作為商業銀行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另一種形式,理財業務也將首先面臨信貸風險,恐成為不良貸款的一個新發因素。

                  業內專家表示,一方面,商業銀行利用理財產品擴大信貸規模而使得貨幣變向超發;另一方面,理財產品的增長提高了商業銀行融資成本,所以在同樣的企業經營狀況下,信貸風險會先出現。不過由于目前理財產品余額占銀行總貸款余額的比重仍然較小,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銀行理財產品對融資成本和不良貸款的影響仍然不會是決定性的,但仍不可忽視。

                  因此,專家建議,要密切關注理財產品動態,適時地將表外不良資產表內化,嚴格控制M2規模。從長遠來看,商業銀行也可借理財產品提高自身信貸管理能力。

                  和理財產品一樣,“影子銀行”也是高信貸需求下的產物。民間資本大量涌入使得這些“影子銀行”的業務在快速膨脹,而伴隨這些“影子銀行”屢屢發生危機,銀行的不良貸款自然產生連鎖反應,未來的風險不得不引起警惕。趙慶明表示,擔保公司目前處于監管的真空地帶,需要加強監管和規范;信托稍微好一點,但基本上也還是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發展道路,主業經常變化,需要明確定位。

                責編:盧一寧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