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期貨合約昨天零成交 大合約受質疑
業內人士分析稱,上期所燃料油期貨流動性已大大減縮,難與新加坡市場匹敵
燃油期貨價格在創出多月新低之后,昨日各合約均處于零成交狀態,這成為大合約實行以來最震撼的一幕。《證券日報》記者觀察盤面發現,從燃油期貨1206合約開始,一直到1305合約的12只合約,昨日無一筆成交。
上海燃料油期貨近日均處在弱勢運行中。期貨分析師指出,雖然近期成品油價格下調使燃料油需求萎縮,現貨市場整體交投延續低迷,下游接貨熱情不高。但其交投低迷,乃至出現昨天這樣成交量的極端情況,反映了大合約政策實施后,市場參與熱情大為降低,流動性大減的極端狀況。
據了解,燃油期貨是首個大合約品種。2011年1月,燃料油期貨合約FU1201在上期所掛牌,開啟了國內商品期貨的大合約時代。
燃油期貨極端低迷的原因
有投資者昨天在微博上表示出對燃油期貨零成交的詫異:“自燃料油期貨的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少后,我很少關注過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品種。今日瞄了一下,燃料油竟沒有成交量,并且是所有的近遠月合約都是零成交,甚感詫異啊!”
國內期貨資深觀察者對記者表示,燃料油期貨低迷原因很多。其一是合約標準過大,限制了投機客戶。一張合約從10噸改為50噸后,成交量明顯下降,有時一天僅成交幾手,不利于套保戶的入市。其二是標的物設計不夠合理,當前上期所規格的燃料油品種并不是市場主流消費品種,廠家要想交割,還要進行調和。其三是燃料油本身消費市場復雜,且處于萎縮的狀態,尤其是發電用燃料油,由于國家節能減排,燃料油發電并不劃算。
據了解,目前用的較多的是船用燃料油和鍋爐用燃料油;地下煉油廠進口燃料油主要是為了提煉柴油,但都長期處于虧損狀態,以上各品種均不能直接用于交易所交割。
其四是沒有開放國際市場,無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尤其是與新加坡市場的競爭。其五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尤其是上海附近的油庫必須是設備完善的、成本較低、便于套利操作的油庫,這些都是新加坡市場所具備的,所以新加坡成為了全球燃料油市場的定價中心,而國內燃料油期貨卻在逐步萎縮。
據了解,國內燃料油期貨上市以來,為一些用油企業提供了套期保值工具,但是2010年后,期貨市場投機氛圍較重,監管逐步嚴格。期貨大合約出臺,首先應用在燃料油期貨上,這使得其流動性大大受到抑制,成交量大幅萎縮。
而從燃料油價格上來看,其受到原油價格走低的打壓影響,近期內持續回落。今年以來,國際海運指數(BDI)維持低位震蕩,表明目前船運行業景氣度欠佳,對燃油的消費自然降低,這從根本上抑制了燃料油價格。
有期貨公司分析師表示,目前國內燃油期貨的資金關注度過低,投資者參與意愿很弱,現貨企業無法有效通過國內燃油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從而形成市場活躍程度進一步降低的局面。
此前,燃油現貨的需求有所萎縮,也是期貨市場整體交投低迷的原因之一。有期貨分析師表示,因美國經濟數據疲弱,且對歐元區和希臘政治和債務危機擔憂打壓油價,但Seaway油管重新啟動提供部分支撐。此外國內股市下跌,也打壓了市場人氣。成品油價格下調,使燃料油需求萎縮,現貨市場整體交投延續低迷,下游接貨熱情不高。預計后市滬燃油將延續震蕩下跌走勢。
曾是首個大合約品種
資料顯示,2011年1月,燃料油期貨合約FU1201在上期所掛牌,開啟了國內商品期貨的大合約時代。按照當時的標準,上海期貨交易所的180CST燃料油期貨合約將把合約乘數(每手的交易噸數)上調5倍,原來每手10噸的合約將變成每手50噸,新合約面市后每開倉一手燃料油的資金比原來占用資金量高出6倍左右。
從燃料油期貨開始,各交易所普遍提高上市期貨品種的交易單位3至10倍,投資門檻大幅提高,期貨市場提供流動性和活躍度的中堅力量——中小散戶遭到了空前的打擊。
事實也是如此,大合約推出后,期貨市場迅速萎縮,對于散戶交易者壓力過大,限制了資金量。有專業分析稱,雖然從交易所限制過度投機的角度考慮,此舉有所幫助,但對市場的活躍卻有弊端。市場規模如果過小,這個品種的上市價值也會縮水。另外大合約對套期保值者無用武之地,由于沒有投機者承擔風險,企業很難在期貨上做套期保值。
從數據方面也可以驗證上述事實。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2011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0.54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37.5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2.72%和11.03%。今年一季度,累計成交量近1.98億手,累計成交額31.6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6.48%和5.9%。
很多投資者就此事做出了評論。一位投資者表示:“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零成交的品種,這讓大合約情何以堪!”
還有網友評論說,今天,一個正在掛牌交易的期貨品種,居然沒有一筆成交,這在中國期貨市場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應該是去年“大合約”改革以來最震撼的一幕。(韓 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