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華夏員工私賣11%高收益品令客戶巨虧上億元

                2012-12-03 10:27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銀行說法:

                  “員工私自介紹 銀行不知情”

                  對于此事,投資人和銀行各執一詞。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及時發布微博表示:“近日,有投資者到我行嘉定支行要求兌付‘中鼎財富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計劃’。經核查,該‘入伙計劃’并非華夏銀行產品,本行亦從未代銷過該‘入伙計劃’。特此聲明。”

                  華夏銀行方面表示,該產品是一種有限合伙入伙計劃,是銀行員工私自介紹給客戶的,銀行完全不知情。此外,記者了解到,銀行方面對涉事的工作人員也非常不予支持,可能會解除與其的勞動合同,但對于細節,銀行方面沒有給予更多的說明。

                  投資人說法:

                  “產品在銀行貴賓室購買”

                  對于銀行的說法,投資人也提出了質疑:當時是在華夏銀行的貴賓室里購買的理財產品,且由銀行員工推薦并提供的“一條龍”購買服務。此外,根據相關投資人提供的資料顯示,華夏銀行的員工在聊天記錄中表示是“銀行代銷”的產品。

                  事件存三大疑點

                  疑點一:銀行員工為何得以違規私賣產品

                  網友“揭幕者”提出質疑:“華夏銀行說這并非華夏銀行產品,是理財經理私賣別家的信托產品,可見華夏銀行對理財經理的管理多混亂。”記者了解到,按相關規定,銀行員工不允許從事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其他金融工作,更不允許在銀行辦公場所從事與該銀行毫無關系的產品的推銷。該事件中的銀行員工明顯未遵守規定。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反映,目前銀行對內部一線員工的管理只注重考核業績,而忽略對員工行為合規性的檢查。一線營銷人員如果不安于本銀行提供的待遇收入,就可能利用銀行員工的身份,瞞著本銀行做一些事情,輕則私自代銷其他公司產品,重則私自吸收客戶資金,投放高利貸,做資金販子。據銀行內部人士反映,每家銀行都按規定定期對員工行為進行風險排查,可是所謂的風險排查只是填填表格,甚至是自查。

                  疑點二:在貴賓室簽約為何沒引起管理人員注意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質疑,為什么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多客戶在銀行貴賓室簽了與該銀行沒有任何關系的合同,沒有引起管理人員的注意?并且在該銀行員工的陪同下,多人通過該銀行柜臺將大量款項轉到同一賬戶,經辦的柜員為什么不遵循可疑交易監控的工作原則立即向領導匯報?如果已經匯報,會計部門為什么不追查、不制止?對這些問題,當事銀行均未通過任何渠道發表任何聲明。

                  質疑三:銀行關門做生意 是否需要外部監管

                  專家對記者表示,監管當局為什么也沒有發現問題,為什么沒有人對私募基金的宣傳和發售過程進行管理,在銀行購買一個低收益的普通理財產品都要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測試,購買私募基金的人難道就不要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測試嗎?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