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項要經濟指標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繼工業企業利潤扭轉下降趨勢后,3月份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也重回擴張區間。統計局今天公布,中國3月份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2,較2月份明顯回升,也高于市場預期。這是該數值在連續7個月萎縮后重回擴張區間。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升至擴張區間,一些積極變化開始顯現。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的變化為近兩年來的較大升幅,非制造業擴張步伐加快。
對此,前海開源基金管理公司執行總經理楊德龍今日表示,3月份PMI指數重回50以上,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在前期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積極財政政策刺激之下,經濟有見底回升的跡象。
他認為,兩會期間領導人將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6.5%-7%區間。這是第一次將GDP定在此區間上,這表明今年只要經濟增速不出現比較大的下滑,經濟轉型能夠進一步推進,那就說明經濟增長就達到了預期。
楊德龍表示,3月份PMI重回50以上,這減輕了投資者對于經濟可能失速的擔憂,有利于股票市場的上漲。從春節之后,A股市場出現了見底回升,可以把這輪的反彈定義為千點級別的大反彈。現在隨著政策利好的逐漸增多,以及各路資金入市加快,市場在3000點附近經過一段時間震蕩整理之后,還有進一步上漲機會,二季度市場將逐步收復前期失地。
近期,資本市場重大事件接踵而來,經濟學家楊德龍的一系列觀點引起市場極大關注。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網站獲悉,2016年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1.2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2%,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仍位于臨界點以下,表明制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降幅小幅收窄。
新訂單指數為48.6%,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低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繼續回落。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0%,比上月回升1.2個百分點,仍低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繼續回落,但降幅收窄。
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昨天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一降一升:制造業PMI報50.1%,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為近18個月的最低值;非制造業PMI報54.1%,環比上漲0.2個百分點,成為近4個月的高點。但從全年來看,制造業PMI的平均水平為50.7%,與前兩年的平均水平基本相當,并未出現大幅下降,顯示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增強,增速處于合理區間。
本周全球市場將迎來西方傳統的圣誕季,從周三(12月24日)起,歐美市場將紛紛進入休市階段,不過美國和日本仍將在本周密集發布宏觀經濟數據,其中美國三季度GDP終值、日本11月工業產出和通脹數據應該是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中國經濟運行步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經濟增速也在探尋新常態的“底”。昨日出爐的11月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及匯豐PMI雙雙下滑,并向榮枯線逼近,表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中國經濟運行步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經濟增速也在探尋新常態的“底”。昨日出爐的11月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及匯豐PMI雙雙下滑,并向榮枯線逼近,表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11月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一步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意見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必將為中國經濟增長釋放更大能量。
美國勞工部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未季調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增長1.7%
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中國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為51.1%,與8月持平,預示經濟平穩增長基本態勢未變。 具體來看,今年9月,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位于臨界點以上。
受新出口訂單反彈,匯豐9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繼8月大幅下滑至50.2之后小幅回升至50.5,好于預期的50,一定程度上緩解對我國經濟短期失速的擔憂,經濟下行風險暫時緩解。
目前措施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即都是針對某個特定領域出臺具體措施,而不是像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那樣,全面寬松貨幣。目前企業貸款難,抑制實體經濟,是最大擔憂之一,因此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繼而降低貸款利率,被認為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3月份PMI指數較2月份略微走高。“近期中國官方透露出‘保增長’的跡象”,劉利剛表示:“伴隨著中國財政計劃的開展,中國經濟的減速趨勢將得到緩解。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數據,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報50.3%,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降三個月后再現回升。
新年伊始,受春節臨近等因素影響,制造業增速有所放緩。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則認為,2014年中國制造業活動弱勢開年,反映1月份外需疲弱和國內商業活動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