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GDP數據注水常年高于中央 差額年均增萬億
一份不合理的GDP數據:地方“力壓”全國差額年均增萬億。
受寵了近30年的、在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眼里二十世紀最偉大發明的GDP,正在漸漸失去光環。
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如今,我們的GDP總量躍至世界第二,而這背后,是延宕多年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那個“交換母親”的故事流傳至今:兩個母親各自在家照看孩子不會產生GDP,假設交換雙方付費,GDP就此產生了,可全然忽略了孩子的痛苦。在“不唯GDP論英雄”的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希望通過本組報道,揭示出統計官員和基層干部看待GDP的不同角度。
造假樣本
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與百姓的實際感受并不契合,問題出在哪里?
地方經濟看起來總是比中央樂觀,至少數字上是這樣。
2012年,全國各省(區、市)核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達到57.69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GDP51.93萬億元高出5.76萬億元,相當于多出一個廣東省的經濟總量。
據媒體報道,2009年各省份GDP之和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高出2.68萬億元;2010年高出3.2萬億元,2011年高出4.6萬億元,加上去年的5.76萬億元,這一差額幾乎每年增加1萬億元。
然而,中央政府正力圖淡化對GDP的追逐,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明確顯示,“十二五”規劃把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7%,結構改革優于單純經濟增長。
中部地區某工信系統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地方對GDP的熱情顯然要高過中央,因為中央政府更關心經濟的發展,但地方政府則對“官帽子”更加看重。
地方GDP常年“力壓”中央
自1985年國家和地方層面分別核算GDP數據以來,地方統計總和一直高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總量,不僅呈現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遞增的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2012年數據進行詳細剖析后發現,當年全國GDP同比增長7.8%,而在地方,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其他29個省份,增速都高于全國水平。
針對GDP的央地數據差異,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表示,地區GDP增速高于全國、地區GDP總量大于全國,這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因為地方和中央在統計口徑上稍有不同,地區存在重復計算;二是GDP增長與地方政績考核緊密掛鉤,各地追逐GDP高增長,以至于數據“注水”。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曾表示,目前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主要是因為分級核算中一些重復計算的技術問題以及原始數據存在差異的結果。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去年起,國家統計局在全國近70萬家“三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資質以內的建筑業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實現了在全國統一的電子網絡平臺上進行基層企業統計數據聯網直報。
即便如此,多數地方政府仍然以投資作為內部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中部地區某省副省長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家的GDP目標定在7%~8%,我們不是經濟強省,因此目標必須要超過10%,而且經濟形勢不佳時,我們就越要緊迫”。
時至年中,今年宏觀經濟形勢比年初要更加反復和曲折,這位副省長表示,依靠基礎設施投資和工業園區,GDP目標應該可以完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