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戰李克強親自公關 專家稱立足于打就能贏
一場關于中國光伏產業的保衛戰正在打響。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親自做了很多關鍵性工作。
對外,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多次明確表示,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案損人不利己,如果處理不好,還可能引發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希望雙方從大局出發,通過談判磋商解決貿易爭端。
對內,李克強總理實地了解國內光伏企業的困難,并給企業支招、打氣,希望企業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渡過難關。
6月4日晚,歐盟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案初裁結果后,中國政府隨即宣布啟動對歐盟葡萄酒的雙反調查程序。隨后,有消息稱,中國正在醞釀對歐盟豪車啟動反傾銷調查。
與此同時,中國光伏業界也在積極進行應對,并在應對中表現得越來越成熟。在中國機電商會牽頭組織下,有關企業正在搜集數據,為法律抗辯做準備;推動中歐行業合作,化解摩擦;積極進行有效的公關游說,等等。
其實,中國企業的“應對”并非只有應急之策。阿特斯、英利等國內光伏企業早前就已經開始研究并實施了向全球新興市場轉移的發展戰略,歐盟市場已不再是部分龍頭企業的“過度依賴”。
2006年開始應對歐盟對中國鞋反傾銷案,2009年開始應對中美輪胎特保案,2012年開始應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案……
面對來勢洶涌的貿易摩擦浪潮,我國在利用WTO規則捍衛國家利益、產業利益和企業利益方面,已愈發成熟、自信。
“即便有貿易戰,我們也不怕。現在歐洲經濟這么差,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跟我們打貿易戰。”一位業內專家說。
5月8日,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向27個成員國發去了一份調查報告,“認定”中國光伏產品莫須有的傾銷“罪名”,將貿易保護的大棒揮向了歐洲光伏市場上的最大出口國——中國。
6月4日晚,歐盟委員會不顧18個成員國的反對,宣布自6月6日起開始向中國光伏電池和關鍵部件征收11.8%的臨時懲罰性關稅。此為初裁的第一階段。
這一稅率相對于歐盟委員會此前所提出的平均47.6%的稅率有所降低,但兩個月后,如果中歐雙方未能達成解決方案,此后4個月中,稅率將升至47.6%。此為初裁的第二階段。
而初裁執行期過后,今年年底如果兩方依然未能達成解決方案,歐盟將進行最終裁決,只要得到多數成員國的支持,就能做出在未來5年內執行更高關稅。
未來兩個月的談判將會決定此次貿易爭端的走向,決定中國150多家光伏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命運,涉及到210億美元的貿易出口額和中國70%光伏產品的市場歸屬。
商務部有一套四體聯動機制
在歐盟委員會公布初裁結果的第二天,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出現在了新聞發布會的講臺前。
沈丹陽說,中國政府的三個態度沒有改變。“第一,堅決反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態度沒有改變。因為這種征稅措施是不公正的,是對貿易救濟措施的濫用。第二,堅持通過談判、磋商解決貿易爭端的立場沒有改變。第三,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產業利益和企業利益的決心沒有改變。”
沈丹陽恐怕都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站在中外媒體前,反駁歐盟的貿易保護行為。
2012年9月,歐盟正式發起對我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同年12月,歐盟啟動了對我國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調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