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四次成功抄底隱情:外管局精準把控

                2012-12-13 08:4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換句話說,QFII又一次成功抄底了。

                  2007年,外管局僅僅批復了9.5億美元的QFII額度,甚至一度停批。這使QFII逃過了2008年的劫難。

                  而到了2008年,外管局再次松開水龍頭,把34億美元的資金放進來,而且大部分是下半年放進來的。于是QFII又抄到了2009年上半年的大漲——這是QFII第三次成功抄底。

                  此后兩年,外管局對于QFII的額度控制較為平穩,2009年為32.27億美元、2010年為30.5億美元,2011年萎縮到了14.2億美元。

                  但是今年開始,尤其是下半年,外管局大幅放開QFII額度。中國證監會在4月初宣布,新增QFII投資額度500億美元,總投資額度達到800億美元。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11月底,近200家QFII機構已經共計獲得360.43億美元額度。今年的10月份,外管局單月新批27.5億美元,創下單月新批額度最高紀錄。11月份再批25億美元額度。

                  11月30日,大盤轉頭向上——QFII第四次抄底。

                  而從QFII歷次抄底過程來看,所謂抄底并不是QFII主動所為,而是外管局對QFII水龍頭的把控。

                  外管局的水龍頭

                  那么,為何政策又能做到讓QFII抄底呢?

                  “這并非外管局的初衷。”深圳某基金公司國際業務部總監稱。在他看來,當市場不好、成交量低迷時,管理層需要更多的水流入市場;而當市場好甚至出現泡沫的時候,管理層又不希望資金進來將泡沫吹得更大。

                  “在各路資金中,QFII是管理層最容易把控的水龍頭。”這位國際業務部負責人稱。

                  一個巴掌拍不響。QFII之水之所以能夠獲得管理層的把控,在于其方向的單一性——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渴求。

                  而國內的投資者則不同,當市場不好的時候,即便管理層暗示入市,國內的投資者也不愿意入市。

                  QFII的這種天性來自其資產配置的投資邏輯。

                  國內的投資者很多以為,QFII愿意投資A股在于其看好中國股市,但在QFII機構看來,這并非主因。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A股是我們必須要配置的。”新加坡一家投資機構表示,這是其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看好A股則是次要原因。

                  而前述基金公司國際業務部總監也認為,資產配置才是QFII愿意涌入A股的最核心因素。

                  2009年,中國資本市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但全球資本對A股的配置遠遠低于其應有的地位。

                  博時基金總經理何寶就介紹,在新興市場中,包括俄羅斯、巴西、印度等,外資機構對其配置比例均占到了這些國家市值的30%之上,而中國市場這一比例只有1%。

                  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QFII投資A股的四次抄底成功和驕人戰績。

                  (曹元)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