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回應貨幣超調質疑:調控不可能百利無一害

                2012-11-19 08:38    來源:東方早報

                  “我們按照數學的描述是符合當時的決策。”周小川說,“大力度地防范危機的這種調控,我們說凡藥三分毒,吃藥肯定有一點副作用,為了防止后面副作用的展現,我們要強調適時退出。大家看到中國成功應對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率先復蘇,而且復蘇是相當強勁,但是在復蘇后期有通貨膨脹抬頭、CPI增長的這種反應。但總體來講,中國適時將貨幣政策回調為中性或者回調為正常的貨幣政策,總的來講行動還是比較快。”

                  周小川并不諱言當時的貨幣政策有滯后性。

                  周小川說,“我現在回顧起來,如果能夠再做快一點,也許更好一點。現在可以說,當時爭論是非常激烈的,關鍵在于前瞻性判斷并不容易,就會有很多爭論。人民銀行具體來講,針對這個情況的變化進行動態微調是2009年第三季度。爭論還不斷,但是有一些調整已經做出來。2010年秋天,就是我們說的在準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時候,中央已經正式決定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回調為穩健的貨幣政策。2011年就正式引入了宏觀審慎手段,所以這個也是貨幣政策應對危機過程中一個特點。”

                  “目標不同,策略不同”

                  周小川昨天還從反饋控制理論對過去多年的貨幣政策操作作出解釋。

                  反饋就是由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結果返送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的作用。

                  按照此理論,在經濟危機中,監管根據經濟狀況作出的前瞻策略,作用于宏觀經濟,宏觀經濟會同時反作用于貨幣政策,在此過程中的反復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終形成的結果可能受到各種變量的影響。

                  周小川表示,在面臨多變量的情況下,比如說中國的貨幣政策,觀察的系統狀態變量既有經濟增長率,又有通貨膨脹率,又有就業,還有國際收支平衡。央行使用的工具也不是一個,有利率、市場準備金率、央票、回購等這些工具。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這個市場就會變得復雜,計算也可能變得復雜。要做的努力是盡量把這種復雜的系統簡化,使得溝通比較容易,操作也比較簡單。

                  在闡述宏觀政策操作的復雜性同時,周小川還提出,在評價宏觀調控結果的有效性時,評價指標也非常重要。

                  在周小川看來,有兩個指標。第一個就是穩定性。比如,如果中國希望GDP穩定在8%高一點,這是一種衡量。還有就是資源最節省的調控方式,浪費最小、成本最低。“實際上本次金融危機,有些國家的調控策略可能存在這種考慮,因為有些國家財政狀態不好,不可能有能力,所以它追求政府使用比較小的力氣或者最小的成本來實現經濟的復蘇。”

                  他表示:“設定了不同的目標函數以后,就會有不同的調節的宏觀調控的策略。比如說本次金融危機產生以后,(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實現經濟恢復到原有的描述。我們說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差距就是有的國家是使用反應很快的辦法,但是另外一些國家是使用非常緩慢的辦法,你不要著急。”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