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機構調查亂象叢生 監管空白收費昂貴
3
關鍵詞
異變
早教機構成“培訓機構”“托兒所”
記者發現,不少早教中心給滿22個月的寶寶設有“數學課”、“英語課”、“藝術課”,甚至“實驗課”。走進早教中心,除了豐富多樣的課室顏色外,有些課程設置仿效幼兒園或興趣班培訓機構。
一家號稱有13年早教經驗的早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中心的寶寶從20個月大就開始學習英文字母與單詞,能夠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們的實驗課上有浮力實驗,有重力實驗,讓小寶寶們從小就接觸。”
一邊是過深的課堂內容,一邊卻是簡單的玩樂。記者跟隨17個月大的樂樂參加了每家早教中心必有的“育樂”課。課堂上,教師主要是鼓勵孩子與父母參與游戲,讓寶寶觸摸各種玩具、攀爬小坡度滑梯、做運動,技術含量并不高。45分鐘內,教師也就只是在一旁指導家長如何去做。
早教機構要求父母與寶寶一起參加課程,然而,記者在機構看到,陪著寶寶玩耍的不少是爺爺奶奶輩,“沒辦法,孩子爸爸媽媽要正常上班,所以就讓老人家來看管。”甚至有家長直接把孩子交給早教中心,早教、托管一起上。
4
關鍵詞
監管
早教尚屬監管空白地帶
“現在的早教機構發展良莠不齊,有些引入國外的概念和做法,讓小朋友在玩樂中結交朋友,還算比較正規。但有些只是提供一些簡單玩樂場所,有些開設數學、實驗等課程,這些做法都說明對早教存在誤解。”楊健指出,早教的亂象背后是沒有相對應的監督管理部門來監管,對早教機構缺乏引導。
記者查閱發現,中國現有教育體系中,3~6歲孩子的教育為學前教育,有專門的行政部門在管理,有相應的《學前教育管理辦法》等條文法規提供保障。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則既不屬于學歷教育,也不屬于學前教育,處于監管空白地帶。有早教機構坦言,他們的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證,也不是教育相關的專業,“早教行業沒有證書很正常。”
專家把脈
早期教育應強調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早教有什么意義?是否已經淪為早期培訓?如何面對當下亂象叢生的早教?楊健指出,當下的早教機構與家長要正確認識早教,讓孩子在玩樂中形成健全人格,在與伙伴相處中變成社會人,“早期教育特別強調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國內知名早教專家、武漢大學教授楊健說。
“現在的社區都是高樓,家家戶戶關著門,容易出現‘兒童高樓綜合征’,孩子看見陌生人就恐懼。”楊健說,小時候的伙伴十分重要,是社交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早教必不可少。“0~3歲的早教從本質上說,就是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社會人。”
但早教不是要讓孩子記住多少個字或是掌握多少運算知識,如果教育過度超前,孩子容易產生焦慮和壓抑的情緒,反而可能會給今后的成長留有一些心理障礙,拔苗助長。楊健指出,早教不是單純地強調早期智力開發,更強調的是性格的培養。
楊健建議,早教中,越小的孩子越不要分科分班,越不應該從技能技巧上進行訓練。
相關新聞
更多>>